健康科普|不用回村也能治好精神内耗,三水区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支招
随着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网络上爆火,“精神内耗”一词也备受关注,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和讨论。
关于精神内耗,不少网友解读为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同时也有不少网友产生困惑:精神内耗是一种疾病吗?是什么导致精神内耗,应该如何应对?8月3日,三水区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心理咨询师梁诗婷为大家解答。
什么是精神内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以下经历:
不敢拒绝别人,甚至不敢表达自己。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在心里想来想去,反复纠结;
容易患得患失,喜欢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容易陷入胡思乱想,并出现后悔、焦虑不安等情绪;
容易选择困难,甚至连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要反复考虑、犹豫不决。明明一天什么都没做,但却觉得十分疲累……很可能,你这是在精神内耗。
梁诗婷表示,精神内耗其实并非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也不是医学术语。更多是存在在现代不少人身上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焦虑、担忧、迷茫、彷徨不安等。她认为,精神内耗类似于心理学所说的思维反刍。
“某些动物在进食的时候,会把食物吐出,然后再进行咀嚼并重新消化,这就是反刍。”梁诗婷解释说,在心理学中,反刍最早被提出时,是指一个人反复想同一件事情时出现的负面情绪。
一般高度敏感人群,例如过度思虑、自我怀疑、完美主义者等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此外,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经济、工作、生活压力加剧,也会导致精神内耗。
虽然精神内耗不痛不痒,但长期陷入其中且没有及时得到觉察和积极调节,将给身心带来极大伤害,严重可发展为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
关注当下缓解内耗
近几年,精神内耗变得越来越常见,甚至几乎没有人能躲过它。如何应对精神内耗?梁诗婷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它,积极看待它。
“精神内耗除了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梁诗婷说,一个容易精神内耗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思考的人。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找到最想做或者擅长做的事,并付诸行动。
然而,如果因为精神内耗,变得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沉迷刷剧、电子游戏、回避社交活动等,甚至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很糟糕,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时,这意味着精神内耗过度了。
梁诗婷提醒,过度精神内耗,有害身心健康。她建议大家学会跳出思考模式,学习正念觉察,通过身体感觉,增加与当下环境的连接与感受,或者通过运动、音乐、美食,或者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更多的时间感受生活,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思考当中。
过度精神内耗的人群往往放大了过去的种种失利,而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积累的经验,以及曾取得的成绩。梁诗婷表示,建议大家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做一件事,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告诉自己,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另外,当被负面情绪困住时,可以找亲友倾诉,适当的倾诉可以帮助走出情绪困境,或者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来源:佛山日报
关注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为您提供预约/当天挂号、诊间支付、查看费用/报告等移动服务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
三水区人民医院
为您推荐适时的健康资讯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