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技术 | 三水开展首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家门口”修好“心门”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心脏外科手术,也是三水首次在“家门口”开展这一手术,实现区域医疗技术新突破。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心脏外科手术。三医宣供图
在三水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里,54岁的韦先生已经可以自行下床活动,身体日渐康复。就在一个多星期前,他刚刚接受了一场长达6个多小时的心脏外科手术,让心脏停止跳动1个多小时以便修复好心脏“房门”,让心脏“发动机”恢复正常工作。
韦先生在半年前就已经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7月初,韦先生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呼吸困难。7月8日,韦先生来到三水区人民医院就诊。三水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为韦先生进行B超检查,发现其左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严重受损。
“瓣膜就好比心脏的房门,房门关不严,左心室血液倒流进左心房,会导致严重心衰甚至发生猝死。”三水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晚泉表示,这种情况无法依靠药物治疗来解决,只能通过心脏外科手术修补或是更换心脏瓣膜。
手术后的第5天,韦先生已经可以单独下地行走,心脏功能也在不断好转。南方+魏英拍摄
心脏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联动才能顺利完成,对医疗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7月23日,三水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团队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姚尖平教授团队一同为韦先生进行手术。
全身麻醉后,打开胸腔,建立体外循环,让心脏停止跳动,切开右心房,通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找到受损的瓣膜然后进行修复。“在修复瓣膜的过程中,心脏需要停止跳动,通过心肌保护液让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1个多小时,这一期间全部由体外循环系统代替患者心脏工作。”李晚泉介绍,人的心脏只有拳头大小,自身血管众多且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和精细化要求可想而知。在6个多小时后,韦先生的心脏“房门”成功修复。
手术后的第5天,韦先生已经可以单独下地行走,心脏功能也在不断好转。“手术伤口的疼痛感不强,气喘的症状已经消失了。”韦先生表示,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自己恢复很快。
“韦先生的心脏功能基本可以恢复至正常,出院后不仅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耐力比手术前还会更好。”李晚泉表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通过心外团队、体外循环、麻醉护理、食道超声和术后监护的多学科协作,才能让手术最终得以成功。
这是三水区人民医院首次开展心脏外科手术,以往这一类型的复杂四级手术都要转诊至省市级医院才能开展。“目前全国县区级三甲综合医院能开展这类手术的非常少。”李晚泉表示,医院日前又收治了一名60岁的病人,即将于近日开展第二例心脏换瓣手术。
此外,李晚泉透露,为更好守护三水及周边市民的心脏健康,三水区人民医院正在大力筹建心脏中心,由心血管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及介入诊疗中心组成的多学科力量,将联合组建心脏中心MDT团队,实现“家门口”救心,进一步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来源:南方日报
关注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为您提供预约/当天挂号、诊间支付、查看费用/报告等移动服务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
三水区人民医院
为您推荐适时的健康资讯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