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话健康⑨】桂花、山楂、茯苓...中医的茶饮方,绝绝子!
三伏天是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大约于阳历7月下旬至8月中上旬,包括了中医的“长夏”,此时酷热难耐,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也是阳气最旺的时期,若能利用好这段日子调理身体,能有增强体质,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一防暑热
夏季暑热,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咽痛、口舌生疮、小便黄等症状,饮食宜增苦清热,益气生津,宜食苦瓜、绿豆、黄豆、丝瓜、西瓜、木耳、百合、黄花菜等,少食辛热、煎炸、“上火”之品。
绿豆百合煲乳鸽
材料:绿豆30-50克,鲜百合1个,乳鸽1只,陈皮1/3个,食盐适量,蜜枣1枚。
功效:清热消暑,解毒,滋阴,适用于口渴烦热、小便短黄等症状,还可预防和减少生痱子、生疖疮。
二防暑湿
入伏之后,天有暑热下降,地有水湿上蒸,暑湿夹杂,最易损伤脾胃,人体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不调等症状,饮食宜甘淡祛湿,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冬瓜、白瓜、薏米、白扁豆、山药、莲子、陈皮、赤小豆等,少食油腻、甜腻、难消化的食物。
扁豆冬瓜莲蓬水鸭汤
材料:炒白扁豆30克,冬瓜300克(连皮),炒薏米30克,莲蓬1个,陈皮1/3个,水鸭半只,生姜3片,蜜枣2枚,食盐适量。
功效:清暑、健脾、祛湿,可防治暑湿困阻所致困倦乏力、腹胀纳呆、苔腻等症状。
三防寒邪
夏季过食生冷、冰镇的食物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加上久居空调房,内寒与外寒相加,容易诱发咳嗽、感冒、腹痛等疾患。饮食宜甘温健脾,益肺散寒,如多食山药、莲子、陈皮、紫苏、鸡肉、黄鳝、黄皮等食物,忌食生冷如冰镇瓜果、雪糕、冰棒等。
苏叶黑豆瘦肉汤
材料:紫苏叶10克,白芷3-5克,黑皮青豆30克,蜜枣2枚,瘦肉适量。
功效:疏风散寒,健脾固表,用于体虚脾弱,流清涕,频打喷嚏。
夏日炎炎,觉得煲汤麻烦的市民
不妨自行制作以下养生茶饮~
茅根马蹄竹蔗茶
材料:竹蔗适量(去皮、切小段),马蹄(去皮、捣烂)5个,白茅根6克,加适量清水煮半小时左右,代茶饮。
功效:清热降火、消暑生津。适合于暑热所致汗多口干、小便短赤、口舌生疮、易流鼻血等症状。
芦根藿香荷叶茶
材料:芦根9克,广藿香5克,荷叶1克,山楂5克,茯苓9克,甘草3克,冰糖少许,加适量清水煮10分钟左右,代茶饮。
功效:清暑防感,消滞祛湿,生津开胃,防治暑湿感冒。
紫苏陈皮桂花饮
材料:紫苏叶5克,陈皮5克,桂花1克,红糖少许,加适量沸水焗泡10分钟,隔渣代茶饮。
功效:行气散寒,健脾化痰,适用于虚寒体质人群,可用于防治受寒或进食生冷后出现流清涕、咳嗽咯痰、腹痛等症状。
来源|治未病中心彭玉莹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