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三候虹始见。意思就是这个时节先是桐树开花,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后雨过天晴可以见到彩虹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在八卦中,此时为夬卦,卦象中五阳一阴,阳气十分充足。
养生要点
:
起居养生:
(1)勤换衣物:清明时节晴雨交替,气温波动明显,昼夜温差偏大,需要格外注意。晴朗的白天升温迅速,需换上轻薄的衣物,避免过热大汗。夜间和雨天时降温明显,需及时添加保暖外衣,避免受凉伤风。
(2)预防疾病:立春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在此节气中,心气会过于旺盛,需内防血压波动、情绪波动,并且注意老年人的心脑功能状态。同时,旺木伤金,肺属金,需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外防感冒。
另外,清明时百花竞放,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增多,加之春天风沙、扬尘天气较多,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容易引发过敏性疾病。对花粉及植物过敏者尽量不去花木多的地方,外出时,最好避开中午和下午空气中花粉飘散浓度较高的时段,外出需做好防护措施,采用佩戴口罩等方法减少与花粉的接触。
饮食养生: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许多新鲜青嫩的食材,如春笋、菜头等应时而生,甚至踏青时随手采摘的野菜也是不错的食材,进食这些时蔬能清散春季体内的郁热,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食用清明粿、荠菜饺,饮用清明前绿茶都是清明时节的饮食习俗。
(1)清明粿:清明粿也叫青团、艾团,也被称作“清明粑”、“清明果”等,是清明时节江南民间的一道传统点心。采摘新鲜的野艾草或鼠曲草,将其煮熟滤掉苦涩之味,而后将蒸好的糯米与之混合,用石杵敲烂后,充分揉匀,捏成薄薄的皮,加入事先准备好的馅后,或捏成饺子形,或捏成圆形,上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色泽碧绿,甜糯软滑,独具青汁香味。具有化痰止咳、调经止血、散寒除湿等作用。
(2)荠菜饺:将荠菜采摘清洗、剁碎后,加入肉馅,制作成水饺、蒸饺。《本草纲目》中载荠菜有“明目益胃”之功效,适宜肝气不疏、双眼痒涩的人群食用。
(3)清明前绿茶:中国自古就有清明饮茶的习俗,此举能清利头目、消除热渴。清明茶采自茶树的嫩芽,是新春的第一出茶。因此时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清明茶色泽绿翠,叶质柔嫩,香高味醇,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运动养生:
清明已进入暮春时期,春和景明,适当的户外活动能促进人体阳气的振奋,调动机体功能。清明时除了选择到户外散步、登山等运动外,还可练八段锦来调节精气神。荡秋千、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的民间习俗。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期盼疾病灾难随着风筝一同远去。荡秋千在唐代就已盛行,明清时期又将清明称作秋千节。《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站姿者用力蹲踏,坐姿者用力摆腿,巧妙利用位置的落差发力,高高荡起,既是体力、技巧的展现,又凸显勇气和自信。
情志养生: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扫墓祭祀,近乡情切,人们追思远逝的亲人故旧,难免产生悲痛、忧苦之情,如果不注重情志调理,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因此清明时节,人们更应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伤感,尽量使心情舒畅,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宽善待人,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七)—清明养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7):113-114.
[2]张巧航,毛玮,傅海庆,钟少敏.清明习俗之清明粿的饮食文化研究[J].福建轻纺,2021(10):12-15.
[3]王高英.清明饮茶正当时[J].家庭医学(下半月),2009(04):38.
作者:黄子娟
校对:何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