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抗击癌痛,势在必行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其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癌症患者的疼痛可以是癌症直接引起的,癌症治疗(化疗、放疗、手术)相关的,也有患者本来就有的非癌症疼痛(如痛风等)。
生理上:疼痛是身体发出的一种“求助信号”,“忍痛”会使身体持续处于“戒备状态”,影响神经和激素的调节,长期忍痛可以导致神经系统的痛觉敏感化,即“无中生有的疼痛”,对身体有害无益。
心理上:慢性疼痛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甚至造成个人性格的改变,严重时可造成自杀倾向。
许多人因为担心止痛药的副作用而忍痛,实则因小失大,止痛药的副作用轻微且可较好缓解。而一般的止痛药都没有成瘾性,大量临床数据证明,长期按时口服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不会产生精神依赖(即成瘾)。
据调查,约80%的晚期癌症患者承受着剧烈的疼痛,持续的疼痛对患者身体、心理都是巨大的折磨,因此,科学合理的止痛治疗非常必要。
有益于改善患者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以便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
给予患者及家属坚持治疗的信心,让患者有尊严地生存。
疼痛强度评估:
疼痛病史评估:
疼痛的部位、牵涉痛的位置以及有无放射痛
疼痛强度:过去24h和当前、静息时和活动时
疼痛对活动的影响:日常活动、情绪、行走能力、工作能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睡眠、食欲和爱好
时间: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过程、持续性还是间断性
疼痛性质:
皮肤、肌肉、骨骼的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酸痛、刺痛、波动性疼痛和压迫性痛
内脏器官的疼痛常表现为咬蚀样痛、痉挛痛、酸痛、刀割样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电击样痛、难以言表的痛
6)疼痛的加重和缓解因素
7)疼痛伴随的其他症状
8)目前的止痛治疗方案:止痛方式、用药剂量和频率
9)目前的疗效:疼痛缓解程度、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
10)既往的止痛治疗方案:疗效、持续时间、停药原因及不良反应
首选口服,60分钟达到最强作用,方便服用及剂量调整,患者依从性较高;
其次可选用透皮贴,每贴可持续释放药效3天,但会受洗澡、出汗的影响;
有创的方式为静脉注射(15分钟达到最强)、镇痛泵(患者自行控制剂量释放)、皮下注射(30分钟达到最强)等,但给药时也会带来额外的注射疼痛。
根据肿瘤的疼痛评估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程度,初次止痛治疗时应选择对应阶梯的止痛药物,疼痛加重时可直接跨阶梯给药,无需逐阶梯升级。
1)按照具体药物规定的时间间隔,到点服药(一般为控释/缓释剂,即长效药),如每6h,每12h,每24h等,有助于保证始终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保证持续的止痛效果。如果距离下次服药时间点不足1小时的时候出现了疼痛,可提前服用,后面的时间点也依次提前或调整剂量。
2)当两次服药的间隔期间出现爆发性疼痛时,可加用速释类即短效止痛药,并根据补服的短效止痛药剂量换算成长效止痛药剂量,在下一个时间点服药时对长效止痛药加上对应的剂量,即“剂量滴定”。
3)一般癌痛的发展与肿瘤疗效息息相关,起初时应连续规律服药,待治疗起效、肿瘤控制效果较好时,或疼痛长期控制良好,不再出现爆发痛时,再试行减药、逐步停药。
疼痛的感知存在个体差异,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性质、止痛效果及耐受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药物、方式、剂量),并及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整。
关注止痛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及机体反应情况
注意止痛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时加用止吐药,溃疡时加用护胃药,便秘时加用通便药等。
非阿片类药物,适用于轻度疼痛(1-3分),具有封顶效应。1)对乙酰氨基酚:肝功能异常者慎用。2)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心脏疾病、肾功能不良、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和血小板偏低的患者慎用。
弱阿片类药物,为国家管控药物,适用于中度疼痛(4-6分)。如:可待因、曲马多、氨酚羟考酮等,药效4-6小时,可与非甾体类药物联用,以减低弱阿片类药物的剂量。
不足之处:
存在“天花板效应”和“极量”限制,即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继续增加剂量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大毒副作用。
容易产生耐受性,通常使用1个月后需更换为强阿片类药物。
副作用主要有便秘、瘙痒、头晕、嗜睡等,可相应地使用通便药、抗过敏药处理。
强阿片类药物,国家管控药物,适用于重度疼痛(>6分)。
1)吗啡片、吗啡注射剂:数分钟起效,药效4-6小时,适用于爆发痛,可进行剂量滴定,再换算为长效止痛药量。
2)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药效12小时,禁止掰开、砸碎、研磨服用。
3)芬太尼透皮贴:药效72小时,体温升高促进药物释放,发烧时应特别留意。
4)主要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瘙痒、呼吸抑制等,可相应地使用通便药、抗过敏药处理,注意避免药物过量。
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常与阿片类药物联用,其镇痛效果与抗抑郁作用无关,剂量及起效时间均不同。
皮质类固醇:用于神经或骨受侵犯时疼痛危象的急诊处理。
外用药物,如5%利多卡因贴片等。
1.认知训练:心理调节,分散注意力,放松训练等
2.按摩,热敷和/或冷敷,针灸或穴位按压,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
3.提供睡眠、沐浴和行走方面的支持,放慢活动步调,调整更舒适的体位等
4.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
供稿:内科三区刘美媛班柳娴
上一篇:医学科普 胃癌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浅谈抗肿瘤药物疗效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