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雨水将至,合理春捂!注意健脾化湿~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湿气渐重。寒湿之邪又最易困着脾脏,所以雨水时节养生关键在于养脾祛湿。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
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健脾和胃、温中化湿的食材,如猴头菇、莲子、淮山、五指毛桃、陈皮等。
民间常说“二月休把棉衣撇”,虽然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冬寒尚未完全退尽,空气十分潮湿。大家先别急着脱下棉服,要适当“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
可以参考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建议,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一般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运动会令阳气升发、气血畅通,加快身体排出湿气和代谢产物,是最方便的除湿排毒法。但运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运动先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雨水时节“风、寒、湿”当道,尤其是南方地区,稍不注意,就容易被寒湿之邪侵袭。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开窗通风,利用空调或其它除湿设备除湿,保持室内干爽。洗脸洗手不要用太冷的水,汗湿的衣服记得勤换勤洗,经常晒晒毛巾、被子、床单、枕头等贴身物品。
【配料】党参12克,黄芪20克,薏米60克,粳米60克。
【做法】将党参、黄芪、粳米、薏米洗净,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粥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
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
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调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健康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温馨提示
请关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选择“诊疗服务“-“预约挂号”,输入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
校对:张诚斌
责编:彭逢美
南方中西医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