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医院院独立完成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 毫厘之间架起生命之桥
将头皮上的血管,把它接在脑内的大动脉血管上,为缺血的大脑“供血”。听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手术,已经在德州变成了现实。3月4日,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独立开展全市首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填补了德州在该疾病治疗领域的空白,实现了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又一大突破。
记忆力减退原是颈动脉闭塞惹得祸
近日,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来到市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出现脑梗死,偏瘫,经过头颈动脉CTA检查发现:患者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导致大脑右侧大面积缺血,极易出现再次梗死,急需改善颅内供血,以预防脑卒中再次发生。患者及家属也迫切地希望能够恢复健康,此前的各类药物治疗均无明显好转,便前往该院的神经外科咨询手术治疗方案。
脑血管外科主任王岷主任对患者病情进行了整体评估,经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并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做了多种处理预案。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协商后,于3月4日进行手术治疗。颈动脉堵塞,会导致脑内长期缺血,治疗的关键是恢复大脑的血供。手术方案为将头皮血管接入大脑,开辟一条新的血液流通道路,让这根桥梁血管为缺血脑组织供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类似于“南水北调”,人的血管好比一条河流,如果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那么河流就会严重堵塞且很难疏通。血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就是巧妙绕开堵塞河流,从旁边再挖通一条新的河道,将活水引流。当前,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治疗颈动脉闭塞时,有着的独特优势,能够处理传统手术方式中某些难以到达的区域,而且具有省时、微创的优点。
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技术上新台阶
脑部外科手术本身就是极度复杂和精细的,由于堵塞动脉附近有无数的毛细血管,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有着不小的手术风险,无论弄破了哪一根血管,都可能出现出血或梗死,影响功能或危及生命。手术经过了取血管、分离血管、吻合血管三个阶段,为实现“穿针引线”,王岷主任通过颅骨通道将分离出的血管,引进了大脑内,与脑部动脉血管缝合在了一起。
手术过程中,王岷主任医师、李鸿源副主任医师在患者直径0.8毫米的血管上缝合8针,由于血管细小,术中缝线肉眼几不可见,对手术医生的显微操作技巧以及手术护士的配合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能够完成一场四级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团队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德州市人民医院设立了显微操作培训中心,大家都经过反复训练,像是鸡蛋膜上缝针、头发丝上动刀,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只是基本功。”王岷主任说。
经过四个小时的手术,血管顺利吻合,首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脑供血不足症状得到缓解,偏瘫肢体得到改善,在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管理下,患者的恢复非常顺利。复查结果显示,搭桥动脉通畅,原有的脑缺血区域明显改善,头晕症状消失,偏瘫肢体功能也得到了改善,家属对此感到相当满意、感激不已,患者也在3月11日痊愈出院。
脑血管危及生命手术治疗不易延误
王岷主任介绍,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主要适应于烟雾病或烟雾病综合征、颈部或颅内大动脉闭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和颅底肿瘤等疾病的脑血运重建。由于这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过去一直是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完成。本次神经外科团队独立完成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标志该院在脑血管病治疗领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为德州及周边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电脑主机,那么大脑中的血管就是机器里的电路。”王岷主任告诉记者,脑血管是大脑的生命线,市民应当高度重视,尤其是当到中年以后,最好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越早发现血管狭窄,可以及时作出应对;如果血管已经出现明显狭窄和闭塞可以通过神经外科血管搭桥以及斑块剥脱等手术解决,有效的预防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很多需要手术治疗,是内科治疗无法替代的,患者看病时,不仅要在神经内科就诊,还需要神经外科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级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拥有全市首家神经外科实验室,承担了滨州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医学生的教学与见习任务。依托卫生部授予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专业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科室年抢救急、危、重症病人500余人次,年手术量800余台次。脑出血、脑外伤的病人,保持着极高的治愈率,显著降低了致残程度,提高了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