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精准拆弹——福建省立医院儿外科借助达芬奇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
自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
落户福建省立医院以来
儿外科就开启“停不下来”的节奏
徐迪教授团队的
达芬奇机器人首秀
高难度腹腔镜下
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
+肝总管空肠Rouneny吻合术
该例手术同时也是
福建省内首台小儿外科机器人手术
短短半年内,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助下,徐迪教授带领儿外科机器人手术团队“大显身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完成了多台高难度儿外科手术,其中包括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骨骼化”根治术,以及跨越多病种的“单孔+1”机器人腹腔镜手术,范围涉及小儿普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等多个领域。
福建省立医院儿外科是全省开展儿外科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手术最早、病种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科室。其中年龄最小的为一位出生仅37天的右肾积水患儿,刷新了机器人手术最低年龄的纪录。
精益求精
走在微创前沿的单孔+1机器人手术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手术设备,相较于前三代机器人的体积更小巧、机械臂更灵活。但患儿的腹腔狭小,手术机器人的原始使用设定4个操作臂、每个臂之间的8cm间距,仍然是摆在儿外科医生面前的难题。机器人手术在精准化、稳定性以及缝合方面的绝对优势,将给患儿带来更佳的快速康复效果,缩短住院日期,大大造福患儿及家庭。
儿外科徐迪主任
带领团队积极探索
改良合理设计
采用“3臂+序惯悬吊”的方式
在省内首先实现了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
儿童大部分手术中的应用
后期在丰富单孔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将单孔与机器人系统的融合,首创了"单孔+1"达芬奇机器人小儿外科手术,推动微创手术技术向着更精准、更微创迈进。
结合机器人精细化手术的特点,术式中的单孔选用肚脐这一胚胎时期的“自然腔道”。利用肚脐自身皱褶的形态特点,配合围绕肚脐设计的环形切口,使得切口与脐部纹理吻合,更加隐蔽,术后腹壁基本无可见的切口瘢痕。该技术是对自然腔道手术理念的进一步延伸,对新时代快速康复理念的切实实践。
精准拆弹
“骨骼化”手术巧夺实体肿瘤
儿童肿瘤不是成人肿瘤的“缩小版”,多数是可以治愈的。但儿童肿瘤进展极快,还可能出现在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加之患儿不知倾诉不适,往往发现得很晚。
一名4岁的患儿小金(化名),神经母细胞瘤长在盆腔里。据接诊医生林珊主治医师介绍,肿瘤深深的藏在孩子的后腹膜,局部侵犯双侧输尿管,肿瘤还紧紧包绕着肠系膜下动脉、腹主动脉主要分支左右髂动脉和下腔静脉,这些大血管是控制人体血管“主干道”,手术中一旦操作不慎造成损伤,就可能造成大出血、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经过多次病例讨论,徐迪教授带领团队决定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展“骨骼化”手术,即借助手术机器人高清放大的3D视野、稳定灵活的操控解剖,将被肿瘤包裹的血管和神经,一根根从肿瘤中剥离出来,以保留这些血管神经功能,实现对肿瘤的“骨骼化”精准切除,之后清扫可疑淋巴结、降低复发风险。整个手术难度犹如“走钢丝”,并需要如庖丁解牛般的解剖技术,好在有惊无险,肿瘤直径约6厘米的肿瘤被完整切除,小金术中几乎没有出血,术后恢复良好。
徐迪教授介绍,“骨骼化”手术应用于机器人儿外科手术,此前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目前没有相关报道,该例手术的成功开展,可谓是儿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继“单孔+1”技术后又一个里程碑,在儿外科小儿实体肿瘤的精细化治疗方面,开创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