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骨知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这样吃最科学!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累及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其防治除各种抗骨质疏松药物外,基础措施还包括营养和运动。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膳食质量和营养管理水平,维护骨骼健康。
膳
食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不同食物的数量、比例、种类或者组合,以及习惯性消费的频率。膳食模式侧重于分析研究对象进食何种类型的食物,而不是单一的食物或营养元素,强调食物的多样性与相互作用。膳食模式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我国一项针对581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和相应年龄、性别未发生过骨折的对照者的研究显示,采用健康膳食模式(蔬菜水果、鸡蛋和淡水鱼摄入高)有助降低58%的髋部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高风险人群应遵循以下膳食原则:
1
膳食多样化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其中以谷类为主。
2
保证谷薯类摄入
每天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应占1/2;新鲜水果200~350g。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3
保证蛋白质摄入
每天优先选择鱼和禽类,每周摄入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每日1个鸡蛋,不弃蛋黄;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保证奶及奶制品摄人,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g(约300mL)为宜。
4
足量饮水
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淡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咖啡及碳酸饮料。
5
清淡饮食
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老年人不超过5g,每天烹调油25~30g,食物要煮熟煮透。
6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每天摄入不超过50g,宜控制在25g以下。
7
少食用烟熏和腌制肉制品,戒烟限酒。
关于能量摄入
能量摄入影响机体瘦组织(肌肉)质量。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推荐膳食模式,保证合理的能量供应,对优化骨健康、防治骨质疏松、降低骨折的发生非常重要。
1
对于BMI18.5~28kg/㎡的成年人,建议根据标准体质量(身高-105cm)及体力劳动程度计算每日能量摄入,即每日能量需要量=标准体质量×(25~40)kcal,维持体质量在BMI18.5~24.0kg/㎡。
2
对于饮食不足、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患者及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患者,或BMI<18.5kg/㎡的患者,可应用全营养型口服营养补充剂进行营养补充,每天额外补充不少于400~600kcal,以达到健康体质量。
关于蛋白质
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和肌肉功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并发症的风险。蛋白质是骨合成胶原蛋白的主要营养物质前瞻性爱荷华妇女健康研究发现,与植物蛋白相比,低动物蛋白摄入的绝经后妇女增加1/4动物蛋白摄入量后,髋部骨折相对风险降低。但过高蛋白质摄入增加了尿钙流失,诱发骨质疏松。
矿物质
1
钙
钙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钙的主要来源是富含钙的食物。在我国人群日常饮食中,含钙较高的食物主要包括奶制品和深绿叶的蔬菜,但由于我国人群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造成日常饮食中钙含量偏低。鉴于我国人群一般饮食中的含钙量较低,可以通过饮用牛奶或摄取钙剂增加钙摄入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可选择无乳糖牛奶。100mL牛奶含钙约100~120mg,500~600mg元素钙相当于500~600mL牛奶。考虑到食物的丰富多样性,建议每天至少饮用300mL牛奶,外加深绿叶蔬菜等其他富含钙的食物以满足机体需要,如果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以补充元素钙制剂,口服含500~600mg元素钙的钙剂。
2
镁
镁是多种酶促系统的辅因子,也是细胞内的重要离子,对于维持体内钙和钾的稳态都是必需的。尽管镁在食品中分布广泛,如粗粮、深色蔬菜、坚果和水果。但目前尚无证据建议防治骨质疏松需要常规补充镁。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1,25(OH)2D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正常矿化。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生成。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种类很少,如脂肪较多的野生海鱼和受阳光照射后的蘑菇,其他种类食物含量很低或缺乏。因此,如阳光照射不足,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人群,需要通过阳光照射或补充维生素D以纠正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可以暴露四肢皮肤的季节,如夏季,尽量通过阳光照射获得维生素D,接受阳光照射时要求四肢暴露、不使用防晒霜、不隔玻璃、不打伞,时间选择以10:00~14:00比较理想,照射时间为5~10min,频率为每周2~3次。老年人和皮肤颜色较深的个体,需要更长时间的阳光照射。而在无法暴露四肢皮肤的季节,可以根据基础250HD水平,决定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
四川省骨科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
ABOUTUS
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点科室,担负全院内科疾病患者、危急重症患者的诊疗及医院预防保健工作。科室采用内科、重症医学科一体化管理,重症患者序贯治疗。骨折合并内科疾病采取“一体化”综合治疗,做到内科、ICU、骨科、康复无缝连接,减少病人转科转院的不便。有力地保障了全院重大、疑难、复杂手术的顺利开展,规避了医疗风险,为全院危重病救治提供了平台,起到了为骨科“保驾护航”作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研科研课题16项,其中省部级3项,厅局级6项,参编专业论著4篇。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主治医师及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11人.
科室地址
武侯院区第一住院部5楼;联系电话:028-87033597
天府院区住院大楼3楼;联系电话:028-60523686
易松
副主任医师,内科副主任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药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急救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2项、国家卫健委立项课题1项、四川卫计委立项课题1项、院内课题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2部。
秦志均
主任医师,ICU副主任
四川省中医重症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中医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麻醉专委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委员。
主治:擅长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外急救与管理,熟练掌握重症相关理论与相关技能,对多发创伤、重症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有丰富经验。先后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历年来撰写论文20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
索钢
主任医师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全科专业学组成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胸痹(冠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3部。主研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四川省卫生厅2项,四川省干保课题2项,院内课题1项。
岳建彪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天府院区内科ICU负责人。
第二届西部老年医学中心联盟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骨痿)专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心脑血管病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青年委员。
先后主持参研多项省市级课题,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4部。
擅长骨关节疼痛性疾病诊治,如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缺乏、骨软化症、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等及其他代谢病骨病,骨折患者围术期评估管理和心血管、呼吸、泌尿等多种内科疾病的诊治。
院训——怀贤、敬业、求实、图强
愿景——病员满意,职工幸福
投稿:内科周军
审稿:依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