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妈妈因意外无法进食,康复团队多管齐下解难题
海边小镇,一家三口。爸爸从事服务工作,妈妈从事教育行业,三岁的宝宝天真烂漫,他们正在开启美好生活的篇章,扬起理想风帆,憧憬美好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生活跟这个小家庭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01
突如其来的变故
2月14日,情人节,沉浸在芳香四溢的玫瑰花香味的妈妈,突然出现头晕、乏力、吞咽困难、食入即吐,随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头颅影像学检查提示:延髓背侧异常信号,考虑视神经脊髓炎。
突如其来的病情,让她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两个多月,期间还曾因呼吸衰竭转ICU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治疗后,妈妈病情逐步稳定,能走路能说话,本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时间过去,妈妈发现自己依然无法自主进食,只能通过胃管打入。对于这样的变故,儿子哭着说不让妈妈插胃管,丈夫也经常偷偷流泪,两个大家庭和一个小家庭着急又无奈……
#02
变故后,进食竟成难事
经过打听和咨询,今年5月6日这位年轻的妈妈来到我院康复医学科寻求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入院时,她头晕、乏力,精神状态欠佳,吞咽困难,消瘦(体重由原来55kg减到41kg)、痰多,舌左侧轻度萎缩,舌运动欠灵活,声音沙哑,吸气后无法正常屏气。
吞咽启动延迟、误吸、环咽肌不开放
吞咽造影检查发现:
1.吞咽启动延迟;
2.咽部肌肉也收缩无力;
3.食道上括约肌完全不开,食物无法进入食管;
4.气道保护功能障碍,造影食物进入肺部,食物进入肺部后没有咳嗽反射。
#03
康复是一步步的精细计划
入院后,康复医学科吞咽障碍康复团队经系统评定和充分讨论后,制定如下治疗方案:
康复医生
加强抗感染,制定营养计划。
金欣副主任为患者检查
康复治疗师
1.改善吞咽启动能力:刺激口腔感觉和改善舌的运动能力。
2.加强气道保护力:发音训练;左侧喉部肌群力量训练;声带闭合训练;电生理辅助喉闭合训练。
3.打开食道上括约肌:舌骨上肌群力量训练;球囊扩张训练。
4.加强咽缩肌收缩能力:咽腔电刺激;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
主管治疗师廖洪全为患者做治疗:
主动球囊扩张
感应电刺激
改良振动棒刺激
治疗中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指导有效咳嗽、辅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执行营养支持计划。
李江兰护士为患者做治疗
经以上方案训练三周后,康复团队再进行功能评定:发现患者能憋住气了。给予吞咽造影检查提示:患者吞咽启动能力有改善;食道上括约肌能小范围打开,有少量食物进入到食道;吃东西食物掉入肺部的量减少了。在造影过程中,团队欣喜地发现,患者采用左转头并低头这个代偿姿势吞咽时没有误吸的发生,这一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环咽肌开放误吸减少
吞咽造影检查评定后,团队在原来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两个训练项目:
1.让患者采用左转头并低头的代偿方式下经口治疗性进食。
2.给予喉闭合能力的强化训练,以改善气道保护能力。
左转头+低头吞咽无误吸
再经过以上方案治疗近一个月后,这位妈妈进食的安全性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再行吞咽造影检查提示:患者环咽肌开放良好,没有误吸的发生,咽部也没有食物残留。
治疗后情况良好
治疗效果非常理想,患者及家属对疗效都非常满意。
#04
吞咽障碍的这些那些
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口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所致进食或饮水吞咽时的咽下困难。
什么原因会导致吞咽障碍?
导致吞咽障碍的原因较多,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吞咽障碍关系密切,如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口咽腔内肿瘤、炎症等可引起吞咽障碍,脑外伤等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表现有哪些?
①流涎;②食物从口角漏出;③饮水呛咳;④咳嗽;⑤梗噎;⑥吞咽延迟;⑦进食费力,声音嘶哑,进食量少;⑧食物反流,食物滞留在口腔和咽部;⑨误吸及喉结构上抬幅度不足等。
今日指导
金欣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
【简介】各种神经系统病损(如脑卒中、脑肿瘤、脑外伤、脑炎、脊髓损伤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各种骨科疾病及骨科术后康复;眩晕的诊治及康复。尤其擅长吞咽障碍、重症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廖洪全
康复医学科治疗师
【简介】擅长从事吞咽、言语、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对吞咽、言语相关解剖及运动生物力学有深入研究。
李江兰
康复医学科专科护士
【简介】擅长脑卒中后,脊髓损伤康复护理,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康复护理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吞咽障碍康复团队已经成立有15年,吞咽治疗组成员6人,其中硕士2人,本科4人,是广西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开展有吞咽临床评估、吞咽造影、电子软管喉镜吞咽检查等吞咽功能评定项目,及行为治疗、导管球囊扩张术、说话瓣膜应用、肉毒素注射、康复纤支镜等治疗项目。治疗团队经验丰富,设备齐全,有条件有能力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吞咽障碍的评定和治疗保驾护航。
文稿:金欣(康复医学科)
上一篇:《老年人秋冬家庭养护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