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吃药治不好”的胃病——食管裂孔疝
人到中老年,总是免不了这点儿不舒服那点儿痛。比如之前美国总统拜登就遭受了胸痛、反酸、烧心的困扰,最终体检后发现是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
但是,在我们身边一些中老年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同样是“心口痛”(即胸骨下端,剑突周围疼痛),偶尔还伴随到吞咽困难、吐酸水,感觉自己也仅仅是单纯的胃食管反流病,吃了一大堆“胃药”,但是症状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缓解,这种“吃药治不好”的胃病真是黄连炖猪苦胆——苦不堪言。
面对这种症状反复发作、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胃病,胸心外科的医生建议你做一个消化道造影,保不齐是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导致的疾病。
说起这个东西简单,但是引起这个问题的因素那真是牛魔王的兵——千奇百怪。
正常人胸腔与腹腔之间有一个分隔,叫做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我们的食管就是通过这个裂孔从胸腔到达腹腔,正常生理状态下食管裂孔恰好通过食管且固定牢靠。
但是,有些人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比如:膈肌脚、食管裂孔周围组织发育不良,食管周围左、右膈脚肌纤维发育异常等就可能出现食管裂孔疝。
当然也有后天因素,比如:膈食管韧带退变、松弛,腹腔内压力升高,食管挛缩,手术和外伤等。这些因素的出现,致使腹段食管、贲门或胃底随腹压增高,经宽大的裂孔而进入胸腔,进而引起胃食管反流、食管炎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食管裂孔疝示意图)
根据解剖结构,食管裂孔疝可分为4型,不同类型、严重程度不一样,症状也有所不同:
多数较小的Ⅰ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没有症状,只有吃了东西后出现肚子胀、胸口闷等不舒服,很多自己就好了。但如果时间久了,疝逐渐增大后会引起较明显的胃食管反流表现,此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胃就像一个没有瓶盖的醋瓶,胃酸晃一晃就容易溢出来,然后反流到食管腔内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食管反流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烧心、反流。在有反流症状的病人中,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食管口子变窄),导致出现吞东西吞不下,吃东西吃起痛,吃了东西呕吐等症状。
很多Ⅱ、Ⅲ、IV型裂孔疝患者也可能出现心口疼痛、餐后饱胀感、恶心和干呕。和Ⅰ型食管裂孔疝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情况较少见。
Ⅱ、Ⅲ、IV型食管裂孔疝的大多数并发症是由疝导致的机械性问题引起的,包括:胃扭转、出血、疝囊嵌顿、疝囊压迫等。
由于食管裂孔疝严重损害食道的抗反流屏障,造成胃酸反流的症状很恼火,吃药也吃不好,还影响食道的廓清功能,食物和反流的胃酸积于疝腔内,从而加重症状。该病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引起食管癌癌前病变,该病病人合并食管腺癌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30~50倍!
这就是恶名昭著的危害三步曲: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食管癌。
既然食管裂孔疝可能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那明确诊断当然是急需的印章-刻不容缓。由于本病相对一般的“胃食管反流病”较少见,而且没得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诊断十分棘手。
重点来了:对于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反复治疗无效、年龄较大、肥胖,且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的可疑患者应考虑此病。诊断通常需要依赖于上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尤其是前者最为常用,可以全面了解食管裂孔大小、胃的位置和形状、胃的蠕动和排空等情况,对选择手术方式及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此外,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也有助于食管裂孔疝的诊断。
控制胃食管反流症状是药物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基础,患者通过服用抑酸药减少胃酸的食管返流以达到控制症状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目的。
1.吃药吃不好:症状没有完全控制,抑酸剂不能控制的严重反流或产生药物副作用。
2.有严重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
3.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食管外症状,如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咳嗽、反流性肺炎、反流性睡眠障碍等。
4.药物治疗有效,但基于生活质量、长期服药、药物费用等考虑,也可选择手术治疗。
对于手术方式,包括经胸腔或经腹腔两种入路,有开放手术(大开刀)或腔镜(胸腔镜及腹腔镜等只打孔的微创手术)。
目前,我们胸心外科大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疼痛相对较轻的优势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加上,为了减少复发率,补片加强修补逐渐被运用到手术中,特别是在张力较大、疝环直径>5cm、疝内容物较多或膈肌脚肌纤维稀少的患者中得到良好运用。
食管裂孔疝术后切口图
当然,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不生病,下面给大家一些预防食管裂孔疝的小贴士:
调节饮食,减少食量,以高蛋白质、低脂肪饮食为主,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和糖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活动,从而减轻体重。
避免弯腰、穿紧身衣,避免束紧腰带或弹性围腰带,少做较长时间的下蹲或弯腰体位的劳动以免导致腹压的增加。
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者应积极治疗,去除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
避免餐后平卧和睡前进食,特别是晚餐勿过饱,应在餐后4小时后再卧床。
睡眠时取头高足低位,床头抬高15-25cm,卧位时抬高床头。
供稿:胸心外科郑德来
编发:宣传科大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