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 急诊缓冲病房,架起急诊与住院病房的“绿色生命桥梁”
突如其来的“9·08”疫情,给内江市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为保障本地急危重症患者的就医安全,夯实疫情防控工作,在医院的统筹安排下,我院分别于城南院区与新区改造、增设独立的缓冲病房,架起急诊与住院病房的“绿色生命桥梁”。
“急诊三病区,准备收一位需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麻烦安一下床……”“好的。”今天是在急诊缓冲病房工作的第5天,自2020年我们胸心外科集体转岗成为隔离病房的“白衣战士”后,这一次,我们再次与大家站在一线,为守护我们的家园而战。
“急诊缓冲病房”是新冠疫情下的特殊设置,在疫情期间,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需完成“三天三检”的核酸检测,待结果阴性后,再转至普通病房进行治疗。
查询患者核酸情况
一个新生科室的诞生,需要每个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和磨合。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儿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骨科等科室的骨干医师纷纷驰援,改造科室的护士长们原地转为病房“管家”。在病房负责人的带领下,科室成立初期,由于时间紧急,改造任务重,大家经常加班至半夜,但是看着一项项工作流程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物资管理、工作内容修订、转运病人等等,一切从无到有,兄弟姐妹们的心也变得更加稳定,急诊缓冲病房也很快步入正轨。
由于缓冲病房的特殊性,在这里的战友们都要全副武装。缓冲病房收治病种繁杂,上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下有不停啼哭的小儿;有性命危在旦夕的重患,也有合并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病例;有意识清楚表达明确的,也有昏迷不醒或痴呆无法交流的……为了使所有患者都得到悉心的照料,也为了疫情的有效控制,护士们6小时换一次班,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卫生间,更要克服生理上的不适坚持工作。
被汗水浸湿的洗手衣
医生们责任更重,他们来自不同的科室,擅长的专业也不相同,但是面对的患者病情却是五花八门,值守在缓冲病房的医生们不仅要熟知每一个患者的病情,还要忍受隔离装备带来的种种不便进行各类救治操作。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常合并胸腔积液,如果是在普通病房,做个胸腔穿刺术,是每一个内科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但是在缓冲病房,医生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当看到穿刺成功患者的胸水被引出,喘憋症状得到缓解后,所有汗水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然,急诊缓冲病房里每一天也充盈着各种感动,有医患之间的,有战友之间的。比如,有的病人和家属物资准备不齐全,我们的老师就捐赠出自己的卫生巾和泡面等生活必需品给需要的患者或家属;定时为他们订购三餐,悉心照料。不管病房内的工作有多么艰辛,我们的战友中也未曾有任何一位中途放弃,他们仍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坚持着,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进退。战友中,有一位是刚休完产假返岗不久的护士老师,因为疫情,因为使命,毅然将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交给了家人。虽心中有万般不舍,但南丁格尔精神一直鼓舞着她继续前行,纵然有许多辛酸,但每次做完治疗后收到患者的一句“谢谢,辛苦了”,便甚感欣慰,一切变得值得。
为患者及家属发放三餐
在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医学生誓言,发扬着南丁格尔精神。对于我来说,不仅收获了自我成长,更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感受到了同事们团结协助的力量,收获了工作中的友情。
在新区和城南院区急诊缓冲病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坚守下,我们为每一位来院的急诊患者保驾护航,无一例医疗纠纷,无一例医疗事故,无一例院内感染。“一院人”再次用实际行动守候着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
供稿:胸心外科邵红、马翠
编发:宣传科大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