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功治愈一例致命的颈胸段巨大气管食管瘘患者
10月31日,是“脑瘤术后并发巨大气管食管瘘”的陈老太复查的日子。谭国林教授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评估和影像检查,显示颅内无肿瘤复发,喉气管及食管通道基本正常,呼吸、吞咽、发声功能恢复正常,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其女儿得知这一切后,表达了对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感激之情。她说:“是你们团队攻坚克难把我妈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了,亲眼见证了你们精湛的医疗技术,对患者高度责任感的态度和专业护理能力”。
5个月前,一名66岁的株洲患者在长沙市某医院实施了颅内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脑水肿,实施了气管切开及呼吸机治疗,1周后开始肺部感染,发热伴剧烈咳嗽咳痰,ICU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半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内镜检查发现有气管食管瘘,遂转入条件更好的医院ICU继续治疗。由于气管食管瘘巨大,约5厘米长,涉及到颈段和胸段气管和食管,且全身情况及营养状况较差,多学科讨论后,认为手术需要开胸联合颈部切口,成功率低,风险太大,没能实施手术救治,一直在ICU保守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
6月6日,患者家属得知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科综合实力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带着所有资料找到了谭国林教授会诊,谭教授仔细阅评所有医疗资料后,给出了意见:(1)气管食管瘘导致的吸入性肺炎非常严重,整个肺部几乎是“白肺”,这是致命的;(2)气管食管瘘巨大,涉及到了颈、胸两个解剖区域,治疗难度大,气管支架或者食管支架不可能解决问题,但认为患者还是有希望通过手术治愈的。家属遂将患者从外院ICU通过120直接转入了头颈外科病房,先进行了精准的气道管理和专业的营养治疗,并实施了多次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及多学科会诊。病情稍有好转后,在麻醉科实施个性化麻醉下,采用颈部切口,达到气管食管瘘上方,内镜检查发现漏口有6.5厘米长,下方接近气管隆突,上方接近环状软骨,手术操作难度大,需要麻醉科反复拔除麻醉气管导管才能操作,在内镜下精准切除气管食管瘘的漏口边缘,将气管与食管完全分离,然后分层缝合食管,制作10厘米长的颈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整个气管后壁及侧壁;并将喉临时旷置,气管外提,以阻止经喉部的误吸。术后经过抗感染,鼻饲胃肠营养、肠外营养治疗及支气管灌洗等治疗,患者的感染指标逐渐好转,咳嗽咳痰越来越少,术后20天的影像资料显示气管食管瘘消失,肺部感染明显好转,遂转到康复医院继续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术后50天,患者返回科室再次手术,将旷置的喉和外提的气管接回原来的解剖部位,回家继续进行吞咽训练,并指导其发音训练,术后3个月再次来医院拔除了气管导管,封闭了颈部的气管切开造口。此次例行的复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吞咽、呼吸、发音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肺部遗留一些纤维化外,肺部感染完全消退。
气管食管瘘是指本来不相通的气管和食管之间的组织损伤而缺损出现了连接口,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多由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损伤所致,肿瘤侵犯或外伤也可导致气管食管漏。由于吞咽食物、唾液或反流的胃肠道液体不断经过这个破口涌入气管,到达肺内,引发长期的、严重的吸入性肺炎,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生气管食管瘘,很难自行修复。对于较小的瘘口,可以尝试食管支架治疗,对于较大的瘘口,必须通过外科手术修复才能治愈。
本例患者属于巨大的气管食管瘘,波及了颈段和胸段气管和食管,病情重,营养差,手术难度大。湘雅三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团队采用了个性化麻醉技术,内镜微创技术,皮瓣技术,喉气管旷置策略,避免了开胸,成功将她从濒临死亡的线上救回,体现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超的医疗技术能力和精准的护理能力。
科室: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