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说一丨保护骨骼健康从骨密度筛查开始
“周医生,我今年复查骨密度结果怎样?”曹阿姨焦急地问。
“阿姨,您别着急,您今年骨密度复查最低-1.7SD,骨质疏松较前明显好转。”周医生安抚道。
曹阿姨2020年因腰背疼痛就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当时做了骨密度检查提示最低-2.5SD,诊断为骨质疏松。经过两年的生活指导以及治疗用药,曹阿姨骨密度较前有了较大提升,腰不疼了,腿也不酸了。
什么是骨密度?如何检查骨密度?
骨密度主要指骨矿物质的密度,是临床上常用的反映骨强度的指标。从医学角度来说,骨密度是指每立方厘米有多少克的骨量,简单来说,它反映了骨骼质量,反映骨质疏松的程度。
目前,骨密度的检查方法中,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方法是认知度和认可度最高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一次的辐射剂量相当于普通CT的十分之一。
什么样的人建议做骨密度呢?
首先,高龄。六十岁以上的人,常规的每年应该做一次骨密度的检查,了解骨质疏松的情况,实时给予治疗。
其次,绝经后的女性。因为激素水平的改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特别高,因此建议每年最好都能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但在围绝经期的女性钙开始流失造成骨量减少者,也需要考虑此检查。
第三,代谢性的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的疾病及代谢性的骨病,特别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这样的疾病往往跟年龄无关。
第四,有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病史、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X线显示骨质疏松改变者或者不健康生活史(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等),均应该定期检查。
什么是骨质疏松?与骨密度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有:疼痛,以腰背痛多见;身长缩短、驼背;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等。
正常骨密度:
T值≥-1SD;
低骨量:
-2.5SD<T值<-1SD;
骨质疏松症:
T值≤-2.5SD;
严重骨质疏松症:
T值≤-2.5SD,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质疏松性骨折。
T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当骨密度检测值异常时应该怎么办?
人的骨骼总体呈现“正常—减少—疏松”的趋势,如果您已经处于低骨量的阶段,应该开始“亡羊补牢”了。
首先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酗酒、高盐饮食和过量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不健康习惯,减速骨质的流失。其次,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在饮食过程中选择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虾皮、鱼类、绿叶蔬菜和豆类等。此外,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
一旦确诊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是延缓骨质疏松的速度,有效防止骨折发生的危险。除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补钙、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之外,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冶疗。
早预防
早预防
早诊断
早诊断
早治疗
早治疗
巩“骨”健康,有你有我
巩“骨”健康,有你有我
海医一附院核医学科与你共同守护骨骼健康
海医一附院核医学科与你共同守护骨骼健康
文/核医学科陈艳莹
上一篇:有医说一丨如何预防及控制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