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生活|处暑渐凉,润肺养胃
处暑渐凉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说处暑表示夏天暑热的正式终止。俗语有言“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是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已经成熟。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气温逐日下降,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中医学认为,此时秋燥逐渐加重。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外感燥邪,最易伤肺,表现为体表肌肤和体内脏腑缺乏津液,干枯不润的症状。所以,在这个时节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同时,肺与其它各脏腑,尤其是胃、肾密切相关,所以秋天肺燥常常和肺胃津亏同时出现。肺燥津亏的典型症状有口鼻干燥、咽干唇焦、干咳甚至痰带血丝、便秘、乏力、消瘦以及皮肤干燥,皱纹增多等。
处暑作为夏秋季节的一个分界线,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方,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中午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暑湿仍然存在,也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处暑时节,养肺润燥应当开始,同时也要兼顾暑湿。在饮食上可多吃些银耳、莲子、蜂蜜类等清润食品以及梨等新鲜水果。也可选择一些润肺养胃的中药,如百合、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适用范围】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者。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
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调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健康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温馨提示:我院已实现与区域内地铁3号线、8号线、18号线无缝接驳,来院前可以刷羊城通购票,也可以提前通过手机端搜索“广州如约巴士”小程序,找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总站环线”线路进行网购,同时可以在相关的站点的站牌处扫描乘车码进行购票。
详情点击:【便民喜讯】“拥军便民如约专线”开通啦!环绕附近3条地铁站点打通公共交通最后1公里~
温馨提示
请关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选择“诊疗服务“-“预约挂号”,输入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信息来源:治未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