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地球”,他们载誉归来啦!
历经一年半的艰苦努力我院五位白衣外交官不辱使命顺利完成援外医疗任务并获得该国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现在他们已平安回到中山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援非风采吧!1号白衣外交官:陈壮浩当地医疗资源非常匮乏,很难开展高精尖的技术,医疗援助要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因地制宜,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遥远的非洲,援非医疗队员既是医生又是白衣外交官,是加强中非友谊的纽带,不但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向当地民众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为中国和赤道几内亚两国友谊贡献力量。——陈壮浩2号白衣外交官:张振山能够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我们的工作得到赤几各阶层民众高度认可。我们用工作展现了中国医生良好的形象;我们用行动,践行了中国援外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张振山3号白衣外交官:陈伟涛洒尽我的汗水,换你那纯真的笑容,愿非洲人民越来越好!转眼间,援非已圆满结束,不辱使命,不负期望。这次获得赤几国家最高荣誉独立勋章,是总统对我们医疗队的认可和赞赏,我感到非常的自豪。——陈伟涛4号白衣外交官:曾东兴在赤道几内亚医疗援助期间,克服了缺医少药的窘境,克服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克服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扛起了这面国家“外交金字招牌”,圆满完成任务,获得赤几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援非结束,终点,亦是新的起点。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福祉。——曾东兴5号白衣外交官:李博从刚刚抵达非洲时对未知的期待,到工作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时的努力克服,再到如今归程时的留恋不舍。非洲的工作和生活,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清楚。这里面蕴含着汗水和泪水,甚至包含了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李博
“再见,赤几!再见了,非洲朋友!
一年半的时间,他们在非洲播撒下爱的种子,奏响了一曲曲生命之歌,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援非故事。
▌临别获总统表彰,全体队员载誉而归
当地时间8月4-5日,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为我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25名队员代表颁发了该国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表彰医疗队一年半来为赤道几内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院五名队员代表也在表彰之列。
此前,医疗队还曾荣获国家“2021年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收到赤几总理亲署感谢信、获得赤几中国商会及马拉博医院的感谢信。
▌倾力救治患者,与非洲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
▌
倾力救治患者,与非洲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
“中国医生好!技术真棒!”这是医疗队员陈壮浩在一年半的援非工作中听到的最多的话。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术后伤口渗液,每天下腹痛、发热,经过检查后考虑为肠瘘可能,当地医院以往未开展过类似手术,但家属听说有中国医生就果断要求手术,在陈壮浩和当地医生的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一天天好转,脸上露出了笑容。
医疗队员曾东兴在当地曾接诊一个患病毒性角膜炎的小男孩,孩子反复左眼红,流泪两三个月了,没钱只能去药店购药治疗,情况越来越严重才来医院求助。考虑到有致盲的风险,曾东兴就送给他一支当地药店没有的抗病毒眼膏。孩子妈妈很感激,并按照约定复诊了三次,症状明显改善了。最后一次复诊时,孩子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币五千西法(人民币约50元),要送给中国医生表示感谢,被曾东兴婉拒。
据了解,一年半来,医疗队在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白天在医院积极开展日常诊疗工作,24小时全天候提供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在周末假期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急救培训、科普宣教、下乡义诊送医送药等一系列的活动。
我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长陈光卫介绍,一年半来,医疗队员填补当地医院多项技术空白,得到医院、患者及家属的充分肯定和赞誉,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援外医疗专家形象。一年半来,队员们坚守驻点医院,为当地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至今年6月底,医疗队在驻点医院为赤几当地民众和慕名而来向中国医生求医的西班牙、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罗马尼亚、古巴、委内瑞拉、摩洛哥、加纳、喀麦隆、加蓬、马达加斯加、黎巴嫩等多国侨民提供医疗服务,累计为20360人次提供门诊服务,为3876人次提供手术服务,参与抢救618次,住院管床18564人次。
我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鱼渔并授,在非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非洲的医疗资源比较短缺,特别是外科,一次性的医疗耗材基本没有,医疗队员陈壮浩自制棉球、纱块,捐赠当地高压灭菌蒸炉进行物品灭菌、消毒,传播无菌观念和培训无菌操作、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他经常通过培训、视频、实操等方法,协助当地建立一支自己的外科团队。
从报名援非开始,医疗队员陈伟涛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用行动去诠释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巴塔总医院,除了做好每一次手术麻醉之外,陈伟涛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将所学技术传授给当地跟班医生,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麻醉人才。
为实现这个愿望,陈伟涛自掏腰包,从国内购买了心肺复苏模拟人、环甲膜穿刺针、中心静脉穿刺包等物资,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当地医生听得懂的西班牙语培训课件。每一次培训时,陈伟涛需要佩戴N95口罩、穿隔离衣,一次心肺复苏演示过程,往往让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援非期间,陈伟涛与当地医生和护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巴塔总医院手术室主任、护士长都用西班牙语向他表示感谢,让他感到无比幸福。
欧迪来斯是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的一名实习医生,也是医疗队员李博的得意门生。“老师,针灸痛吗?扎到了神经和血管怎么办?”这是欧迪来斯刚开始学习中医时向中国老师提出的疑问。为了突破语言难关,每次出门诊,李博都同时带上中文、西班牙语、英语三本针灸书籍,交替使用西班牙语和英语给学生教学。“老师的针灸手法很赞,就像中国功夫一样,一眨眼的时间,针灸针就进入了人体的穴位。”几个月的跟班学习中,欧迪来斯逐步认识了常用的穴位,学会了艾灸、拔罐以及常用推拿技术,可以给患者看病了。
经过中国医生手把手传授经验,“中医风”不断升温,中西医诊疗技术在当地医院全面推开,媒体、官方部门多次推荐当地医学生前来“跟师学艺”。医疗队员张振山在当地开展包括中医整脊、棍点理筋疗法、骨空针等23项,开设“中医小课堂”32场,带教了17名中医学徒,在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骨科适宜诊疗”7人团队,为来自欧洲、美洲、非洲、亚洲15个国家的民众提供中医特色疗法,获得了认可、点赞,特别是在我院的大力支持下,定制500个中药抗疫香囊,送到赤几民众手中,成为赤几的新时尚。
在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骨科适宜诊疗”7人团队,
▌完成援非任务,希望一批批援非人接力传递中非友谊
远在他乡异国,万里之遥,医疗队员把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化成工作上的动力。
在当地,医疗队先后多次赴当地的乡村和学校开展义诊,给当地居民送医送药,惠及当地民众超过500多人,为他们解除疾病困扰之苦。他们曾为当地一所小学学生开展身体检查、脊椎侧弯评估等,为当地小学生健康发育成长保驾护航。一年半时间,医疗队共开展各类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81场1698人次,医疗队员还主动向民众开展健康教育,通过社交软件平台在大学生、医护人员中开展新冠肺炎科普知识讲座,介绍中国疫情防控方案和治理理念。
一年半的时间里,让医疗队员张振山感受最深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医生认可中医,他们不断推荐病人过来寻求中国医疗队的救治,“适宜诊疗”骨科团队一年来诊疗了包括中国、赤几、古巴、加纳、俄罗斯等国家的患者朋友,治疗效果不错,这些患者非常信任中国医生,让他也为中医感到骄傲。
踏上国土,医疗队员们激动不已。回到中山后,陈壮浩第一时间向亲朋好友、单位领导、同事报平安,“接下来这段时间会多陪陪家人,特别是我老婆,她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还要定期去看望两个70来岁的老人,确实很不容易。”由于援外工作和国内工作差别很大,他准备尽快调整心态和时差,及早适应国内工作。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市中医院编辑部
二审:刘卫红
三审:肖小华
下一篇:你的骨质有疏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