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透析!守护居家腹透患者“肾”命线
“再也不用到医院来回折腾了。”近日,吴女士89岁的父亲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完成了腹膜透析前的手术,以往每周要来回医院两三趟接受每次长达4小时的血液透析,以后居家即可以完成。“别看父亲已经高龄,他有生活的尊严,也有工作的需求,腹膜透析真正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吴女士感慨道。
点击观看视频
身份“特殊”的病人
中国慢性肾脏病人群的发病率达到10.8%,患者超过1.3亿。慢性肾脏病进展到最后即面临肾功能衰竭的第5期,俗称“尿毒症”,只有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可以维持生命。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00万尿毒症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其中腹膜透析仅占10%左右的比例。
血液透析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定期使用透析器帮助患者排出毒素和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腹膜透析则是依靠自身腹膜半透膜的特性,将透析液灌注到腹腔,通过腹透液和腹膜小血管血液的交换,将毒素排到体外并调节水盐和酸碱平衡。
中国约有200万尿毒症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治疗
广州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主任梁剑波教授介绍,血液透析治疗通常一个星期需要前往医院血透中心进行三次治疗,每次治疗需要四五个小时,对于病人来说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肾脏病患者的免疫力较正常人低下,也容易在往返医院途中发生各种交叉感染。相比腹膜透析是居家治疗的形式,易于操作,在简便上比较有优势,但对使用的卫生环境要求较高。医学研究显示,两种透析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相似。
89岁的吴梓梁教授,是广州知名的儿科专家,曾任广东医学会副会长、广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吴教授有十多年的慢性肾病史,今年春节时突然出现全身水肿、心衰等症状,被确诊已进展到尿毒症阶段,需要“洗肾”。疫情之下,每周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至少两次,每次进行长达4小时的血液透析,让吴教授和家人身心皆疲。
“我父亲已近90岁高龄,他还要工作,还在整理著作,需要更高的生活质量。”吴教授的女儿告诉记者。能够居家操作的腹膜透析由此被纳入考虑之中。
但随之而来的一大挑战是,吴教授年纪偏大,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腹膜透析前的置管手术存在不可预估的风险。为此,吴教授和家人转辗多家医院,均未能如愿。
创口只有1厘米的手术
作为广东省重点专科,始建于1988年的广医二院肾内科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医院从1999年开展腹膜透析治疗,目前长期管理的腹膜透析患者超过400人。因为科室先进的诊疗手段和临床经验,越来越多的患者不远万里来到广医二院肾内科寻求救治。吴教授也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梁剑波。
梁剑波教授介绍,由于病人和家属有强烈的需求,经过肾内科团队多方评估,医院最终为吴教授实施了腹膜透析治疗的关键技术——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传统的切开置管术伤口长达3-5厘米,而这一手术的伤口只有1厘米,对于年纪大基础病多的病人来说,这种手术创伤越小,越有利于病人术后快速恢复。”
同时,医院为吴教授选择了目前最先进的自动化腹膜透析疗法。这一疗法可以让病人晚上在家睡觉时就能完成透析,医院通过远程监控,可以实时掌握治疗情况,随时监测病人的腹透超滤量、体重、血压等多个指标,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在线上调整腹膜透析处方,病人只需要每个月回一次医院复诊。
“腹膜透析后,父亲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对于家人来说,也大大减轻了负担。现在只需要帮病人打开开关按钮,接上腹透机器就可以了。”吴女士告诉记者。
梁剑波教授指出,以往老百姓一直认为腹膜透析效果不如血液透析,特别担心腹膜透析存在腹膜炎的风险。不过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发展,尤其很多新型腹膜透析液的问世和治疗方式的改进,腹膜炎的发生率已经很低,腹膜透析的生存率大为改善。有数据显示,腹膜透析前3年的生存率甚至好过血液透析。“而且两种治疗方式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对于有工作需求的年轻患者和行动不便的高龄患者来说,腹膜透析提供了便利性,不过也对医院管理和随访团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腹膜透析处方,最大限度保障腹透析患者治疗不中断。据悉,广医二院医护人员与药剂科、供应商多方协调,将腹膜透析所需重达240公斤的腹膜液免费送货上门,每年还可以为患者节约6000多元的运费。
梁教授最后提醒,目前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慢性肾脏病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导致,不少年轻人喜欢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饮食,这些不健康饮食习惯容易导致慢性肾病的发生,他建议年轻人要关注身体的各项指标,监控自己的肾功能,尤其是关注尿液的变化。
专家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主任
来源|南方+广东电视台
编辑|广医二院全媒体工作室
昌岗院区(本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
番禺院区: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
西院区: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广纸路21号
医院网址:www.gye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