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便秘就靠酵素、灌肠来处理,她的肠子像发霉了一样……
南宁的张女士因为忙于工作,缺乏运动,患上便秘,轻则大便三日一次,重则一周一次,平时喜欢吃点酵素、纳豆,喝点蜂蜜水来解决问题,严重的话就会去做个肠道水疗,基本很少去医院规范就医。
6月底的一天,张女士因为便秘一周没有排解,就和平常一样服用酵素,但没有起效,于是她又自行灌肠通便,可没想到这次灌肠后,却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
这次灌肠后,张女士便出现了剧烈的腹部疼痛,还伴有腹泻,褐色稀烂便及水样便拉了二十余次。排泄后,疼痛稍有缓解,但仍有呕吐、肛门下坠感。之后,大便逐渐出现带血的情况,腹痛再次加重。这时张女士赶紧跑至某诊所就诊,诊所医生考虑张女士患上了“急性胃肠炎”,予以她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可治疗后症状依然没有明显缓解。
疼痛难忍的张女士,急忙联络120送至我院急诊就医,急诊科迅速为她进行了一系列检查。为获得进一步的诊治,张女士随后转入我院消化内科二区进行治疗。
※张女士入院情况:
测体温38.1℃,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2.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3%;血红蛋白浓度:151g/L;血小板计数:197*10^9/L;下腹部CT平扫+重建提示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区肠壁可疑增厚,周围少许渗出。
入院后,医生予以张女士禁食、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尽快完善了腹部增强CT和肠镜检查。当看到检查结果,医生们也不禁皱了眉头,张女士的肠道看起来像发了霉,情况可不容乐观——
※腹部增强CT提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肠壁增厚,增强扫描呈分层状强化,周围脂肪间隙见条片状密度增高影;下腹部腹膜增厚,腹腔见片状水样密度影。
※电子结肠镜提示:降结肠至直肠全程可见不规则溃疡及糜烂,表面附着脓苔及污物,间断可见明显潮红肿胀黏膜。病变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严重,可见大范围紫褐色肿胀坏死黏膜,黏膜质脆。肛管潮红肿胀。
……
当医生把病情告知张女士的时候,她惊呼道:“我的天啦?我的肠子怎么了?这是什么病啊?”
消化内科陈远能主任、张涛主任积极组织科室讨论,并联系相关科室会诊讨论,考虑张女士患上的是坏疽型的缺血性结肠炎。这可就不是简单的肠胃炎了。
由于张女士病情重,医疗团队立即予以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通络、抗感染等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她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万幸的是,经过消化内科全体同仁的努力,经积极治疗后,张女士的腹痛逐渐消失,血便逐渐减少,大便次数也归于正常,最终好转出院,避免了外科手术。
张女士万万没想到,本以为是小小便秘可以自行解决,却没曾想差点害得自己贻误治病的时机,以后再也不敢自己给自己“治病”了。
缺血性结肠炎
01
什么是缺血性结肠炎呢?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缺血性结肠炎多由结肠供血的血管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闭塞性缺血所致。一般多见于50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像本例患者如此年轻,因长期便秘而导致,临床属于罕见病例。
张涛主任在这里想提醒广大市民“便秘需谨慎,至少要完善肠镜检查,防患于未然。”
02
应当如何治疗?
缺血性结肠炎以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分为一过性肠炎型、狭窄型和坏疽型。
治疗方面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局限于肠壁内的非坏疽型病变的发展具有自限性,可以逐渐被吸收。即使部分患者发生结肠狭窄,大部分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手术治疗大多仅限于坏疽型结肠炎患者,对于病情持续2周以上,虽然积极保守治疗,病情仍无缓解的患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03
如何预防“缺血性肠病”?
首先需要祛除诱因,例如便秘、感染、服降压药、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压药等。女性应避免长期口服避孕药。建议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患者应坚持病因治疗,适当运动。
文章的最后,张涛主任想提示大家:“在生活中一旦出现急性腹痛、腹泻,尤其大便带血时,千万别以为就是普通的急性胃肠炎或者痔疮出血,要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还是应当及时到正规医院专科诊治,才能早日康复。”
今日指导
张涛
脾胃病科二区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
从医2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辨治内科、亚健康调理,尤其对于腹痛、厌食、反酸、胆囊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领域颇有建树。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脾胃病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优势病种“大肠息肉”组长单位、广西中医药重点专科、广西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科室由脾胃病科一区、脾胃病科二区、内镜中心和中医综合治疗室组成,共开放床位126张。科室拥有主任医师、教授7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人,博士6人,全国名老中医1人,广西名老中医、名中医各1人。这是一支以陈远能教授、林寿宁教授、张涛教授、黄适教授等为首的中西医结合团队,通过积极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创新内镜诊治技术,更新治疗理念,构建三维防治消化系疾病模式,先后获得6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支持,为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疾病奠定坚实基础。
联系电话
0771-2183118(脾胃病科一区)
0771-2183123(脾胃病科二区)
文稿:李艳波、张涛(脾胃病科二区)
编辑:张佳婕
审核:芳华、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