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死而复生”,四年后“完美拆弹”,古蔺女子两次被拽出“鬼门关”
☞2018年,43岁的扶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脑动脉瘤破裂会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生在自己身上。在1月24日当天,她经历了从抢救无效——灵堂里苏醒——手术后重生的一波三折经历。
☞前不久,扶女士再次来到医院,做手术拆除了留在其大脑里的另一枚“不定时炸弹”(血管畸形)。
“四年前,是黄主任把我从鬼门关上拽了回来,现在,又是他做手术帮我解除了后顾之忧,等于是两次挽救了我的生命。”
扶女士口中的黄主任
是西南医科大学介入医学部副主任
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组主任
黄昌仁教授
抢救4小时后家人放弃治疗
“死者”竟在灵堂中意外苏醒
扶女士来自来古蔺县观文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18年1月24日,她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入院。术前经CTA确诊为脑动脉瘤,瘤体较大(约21x15毫米)。原定于1月25日行全麻下手术栓塞治疗。
然而,就在扶女士等待手术前1小时左右,她的脑动脉瘤突然破裂出血,出现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等状况,紧急气管插管后送入ICU抢救。
经过4小时的紧急抢救,扶女士并无明显好转,家属眼看无望后决定放弃治疗。当天下午,家属将带着气管插管的扶女士拉回古蔺县观文镇老家。
然而,就在一家人带着巨大悲痛准备丧事时,奇迹发生了:当天晚上,躺在灵堂中的扶女士神志开始清醒,肢体能自主动弹,瞳孔又恢复了正常。
病人被连夜送回医院
一场手术后“死里逃生”
“赶紧把病人送到医院来,我们立即安排手术再试一试。”大约凌晨1时,家属打来电话告诉黄昌仁教授,他立即返回医院并安排手术,决定全力抢救这个“死而复生”的患者。
1月26日凌晨5点,扶女士被拉回医院。全麻后,造影了解到动脉瘤情况,也找到了动脉瘤破口的位置。
然而,手术风险还是相当大。造影显示:动脉瘤位置十分刁钻,紧挨着主动脉血管,“在手术过程中,既要保持主动脉血管的畅通,又要成功栓塞动脉瘤,并不容易。”
“黄主任,情况我们都清楚,就等您一句话,她还能不能做手术,如果没有什么希望,我们也就彻底放弃了,不想让她再受罪了。”黄昌仁教授没有片刻迟疑,坚定地说:“请相信我们,手术是完全有成功机会的!”
一场3个多小时的手术,犹如是在刀尖上跳“芭蕾舞”,尽管小心翼翼却十分顺利,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风险解除了。
术后没多久,扶女士便奇迹般地苏醒了,拨除气管插管后回到病房,第二天肢体活动正常,一周后便康复出院。
四年后拆除另一枚“不定时炸弹”
送锦旗感谢两次“救命之恩”
今年6月上旬,扶女士来到西南医大附院做体检,黄昌仁教授教授发现:尽管她脑动脉瘤已成功栓塞,但余留在患者脑内的血管畸形依然严重,且位于大脑功能区,如一颗“不定时炸弹”,若不及时拆除,一旦引起出血,轻则瘫痪,重则性命不保。
黄昌仁教授决定,再次实施手术,将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彻底排除。
畸形血管的位置同样刁钻,微导丝、微导管必须小心穿过迂曲、细小、脆弱的脑血管到达畸形血管团,才有成功的可能。一旦术中微导管和微导丝对血管壁的任何损伤,注射胶水时任何异位栓塞,都可能导致脑内大出血,危及生命,或严重功能损害。
幸运的是,与四年前一样,这次手术相当完美。这意味着,已伴随扶女士半生之久的“不定时炸弹”,被永久性拆除掉。
7月12日,在扶女士出院之际,其家属为黄昌仁教授及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送上锦旗,“黄主任的两次救命之恩,我们都不知道怎样才能报答?”扶女士的爱人满怀感激地说。
便民小贴士
黄昌仁
介入医学部副主任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年,尤其在自发性脑出血、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文/路霞、陈猛
图/黄昌仁
编辑:路霞
校对:王扬勇
主审:王伊
投稿邮箱:xcb026@126.com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横纹肌溶解症
丨
丨
毒蛇咬伤
丨
丨
消炎药与抗生素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
|
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