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挑战高难度PICC置管 为患儿重建生命通道
日前,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诊疗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小组成功为一名9月龄患儿完成高难度PICC置管,为其打通肠外营养的生命通道,标志着医院静脉治疗迈上新台阶。
PICC置管护理小组在做置管
新生儿诊疗中心急需为一例先天性肠神经节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打通肠外营养的生命通道。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小组接到任务后,新生儿诊疗中心一病区护士长潘丽丽等组员对患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于患儿住院时间长达9个月,全依靠肠外营养治疗维持生命,每天需要输注1000ml左右的营养液,全身的血管发育不好,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极大。
B超引导PICC置管
为了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风险,置管小组同时还邀请了麻醉科、超声科协助。全麻下应用超声技术进行定位,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但多次尝试置入导管都失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2小时。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置管小组在与麻醉科劳诚毅主任、新生儿诊疗中心曾贵祥主任讨论后,决定修改置管方案,使用1.9FrPICC导管,由股静脉置入,逐步放入导管。新生儿1.9FrPICC导管管径更小,更适合血管条件不好的患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5个小时的奋战,一根长约40厘米的导管终于被成功置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患儿的治疗需要。
这是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小组为院内穿刺置管困难患儿解决静脉通道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近5年来,置管护理小组技术日趋娴熟,置管最小体重600g,安全使用最长记录是9个月,导管感染率连续5年维持在低水平。未来,医院将继续努力提升能力,打造一支技术一流的置管护理团队,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妇幼健康科普
静脉置管技术
图片来源网络
PICC(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我国起自上世纪90年代,是将导管经过外周静脉血管穿刺送达靠近心脏的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或长期的静脉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胃肠外营养等治疗。使用安全,方便有效。
更多相关阅读
供稿:曾贵祥
终审:方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