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心脏”到心脏移植,华西成功为一名难治性心衰患者完成心脏移植手术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这个剧大家追了吗?里面心脏移植的剧情让很多人深有感触。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王亚波团队,联合心脏内科张庆、陈玉成团队以及麻醉、体外循环、重症医学科等进行多学科协作,为一名难治性心衰患者做了心脏移植手术。
一
心衰反复发作,左心室几乎不收缩
202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了一名一年前突发咳嗽伴呼吸困难的患者。这名患者四处求医,几经辗转来到华西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难治性心力衰竭。
正常人体的收缩功能应大于50%,但该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心脏射血分数)仅为9%,这意味着他的左心室几乎不能收缩,也就几乎不向全身器官泵血,发生猝死的风险极高。
并且,该患者还伴随着因心衰导致的肝、肾功能不全,在最大限度的内科治疗情况下,心功能依然难以改善,反复心衰发作。
二
成功安置“人工心脏”续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前评估,并让患者在院等待心脏移植。但由于潜在捐献者严重匮乏,且患者体重接近100kg,几乎很难在短时间内等到体重相近的供体。然而,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随时都有死亡的风险。
经全方面评估和多学科会诊后,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主任、王亚波医生团队,为患者确定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治疗方案,决定使用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HeartCon),用以改善患者器官功能,减少等待心脏移植期间的风险,延续生命
该装置由隶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研制。
2021年12月2日,患者成功安置“人工心脏”,这也是我院完成的第5例“人工心脏”手术。
三
穿戴着“人工心脏”顺利出院
“人工心脏”手术保留了患者无法收缩的心脏,同时,在这颗收缩乏力的心脏里面安装了辅助装置,通过新增的心室辅助装置向全身器官输送血液。
“人工心脏”设备只有180g,能直接放入心包内,导线也很细小。控制器和电池都很小,由两根背带组成,像一个马甲一样背在患者身上,非常轻便和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手术后,患者感觉良好,呼吸困难症状显著改善。在学习了如何使用设备、如何更换敷料、如何洗澡,并经考核合格后,患者穿戴着这个“人工心脏”,顺利出院了。
出院后,心脏大血管外科安排专人随访,并启动了延续性护理,督促患者定期服药、测量体重、汇报每日健康状态。
同时,通过新型5G远程实时测量设备,对患者心率、血压、人工心脏工作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对患者的术后院外护理进行全方位照看。
四
再入院,从“人工心脏”到心脏移植
然而,好不容易适应了“人工心脏”,2022年4月中旬,患者吃完午饭后感觉头晕恶心不适,平均压处于高值。
华西医院医护团队对患者进行远程降压治疗,同时监控心电图,发现患者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立即安排绿色通道入院治疗。
情况紧急!相关检查提示患者有潜在突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心脏移植成为他最后唯一的选择,心脏移植等待状态也提升至医疗紧急状态。为等到合适的供心并进行心脏移植,半年内该患者体重从接近100kg减至80kg。
6月18日,他终于等来了合适的供心。在外科、麻醉、超声、体外循环等医护团队的协同下,经历了历时6个多小时的手术,克服了胸腔内严重粘连、组织结构解剖困难、术后止血困难等多种难题后,外科团队撤离了心室辅助装置,移除了以前那颗疲乏的心脏,新的心脏在患者体内恢复了强劲的搏动,顺利完成了心脏移植!
术后24小时内,患者拔出气管插管,成功唤醒。术后第3天,转入移植术后专科普通病房,平稳进入术后康复阶段。近日,在完成手术后的例行复查后,患者已经再次出院。
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难治性心衰外科治疗全方位进步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治疗,为患者赢得了等待移植的宝贵时间,心脏移植手术为他成功“换心”,让他再次“重生”得以续写生命的新篇章。
该患者的康复,既要感谢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也要感谢捐献者的无私奉献。
前后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华西医院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方式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以及难治性心衰外科治疗技术上的全方位进步。
特别是对于体重过重、急性器官功能不全、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无法及时完成心脏移植的患者,应用心室辅助装置桥接心脏移植,能全面提升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