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致命胸腹痛,来看这个珠海首例...
日前,国家级介入名医、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教授及其团队成功实施了珠海市首例保留一侧髂动脉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及时为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上了一道保险,再次填补了珠海地区介入诊疗领域的一处空白。
近日,一名58岁的男性,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4月余”来到珠海市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就诊。4个月前,该患者因胸腹部疼痛,在外院影像学检查发现腹主动脉瘤,近期复查CTA发现腹主动脉瘤竟然增大至最大直径45mm,CT同时显示患者主髂动脉钙化严重,动脉老化程度明显超过实际年龄,主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风险较高,如不尽快手术将有生命危险。
CT显示患者腹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动脉,
且动脉老化严重
当日,陆骊工教授带领介入医学科副主任许卫国、何旭博士和李记华博士,联合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李明,为该患者成功实施珠海首例IBD(髂动脉分支重建)技术保留髂动脉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该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但并发症低,手术远期效果理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腔内重建髂内动脉解决方案。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
自2016年起,陆骊工教授团队已成功救治500余例腹主动脉瘤病人。
#
专家提醒:
警惕肚子里的“定时炸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动脉瘤发病率,特别是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超声筛查显示直径29-49mm的腹主动脉瘤在75-84岁男性中的患病率达12.5%,在75-84岁的女性中患病率为5.2%。很多病人在无任何症状情况下,动脉瘤突然破裂,大出血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因此,医学界把动脉瘤称为体内的“定时炸弹”。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和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是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离开人世的。
术后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已得到有效修复,
左侧髂内动脉血流通畅
#
专家经验:
腹主动脉瘤应早期干预!
腹主动脉瘤破裂非常凶险,发病急重,初诊时容易误诊误治,明确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表现,是早期诊断该病的关键。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出现搏动性肿块,大多数患者可在脐周及左中上腹部扪及搏动性的肿块;腹部的轻度不适感或胀痛,如果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或腰背痛,则是瘤体破裂出血的征象;瘤体压迫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时,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动脉瘤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患者最危险的症状,瘤体破裂会导致大量出血,这类患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死于失血性休克。
当前,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分为传统的外科开腹修复手术和介入腔内修复手术。由于外科开腹手术对患者一般情况要求较高,且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前介入腔内修复术因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已成为腹主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式。
陆骊工教授专家团队
陆骊工,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主任,国内介入诊疗医学领域著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东地区最大规模的介入诊疗中心和介入医学研究中心。擅长肿瘤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于大血管及下肢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及下肢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如肝癌的介入微创治疗、精准靶向治疗、个体化基因治疗等,在省内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综合治疗方案,主持/参与编写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编委会介入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中国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等多部专科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主编/主译肝癌及介入放射相关学术专著8部,授权/受理专利近20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证书3项。
陆骊工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肝癌介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搭建了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广东省肿瘤介入诊治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肿瘤微创诊疗转化医学创新平台,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核能开发重点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先后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陆骊工教授团队前期受Hepatology杂志主编邀请,发表关于肝癌免疫治疗的综述两篇,并有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NanoToday,Advanced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杂志。发表于Gut和PNAS的成果是陆骊工教授团队在肝癌领域持续研究的两项重大突破,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是医院广东省肿瘤介入诊治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医院建设周期内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目前,该团队正积极打造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肿瘤微创诊疗转化医学创新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恶性肿瘤的早防、早诊、早治精准防治体系,构建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的肿瘤微创诊疗可视化影像平台,发展肿瘤微创诊疗新技术,建设肿瘤研究的临床样本库,建设集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化肿瘤分子检测分析平台等。对标国家级科研平台,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陆骊工教授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名医)
撰稿:李记华,梁蕊
校审:陈丽仪,郑倩滢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