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归 | 厦一守沪者悉数凯旋
点一只萤火照亮凛冬🌇
全世界又种满春风~
上海回来了!
他们也回来了!
6月6日中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沪医疗二队
圆满完成定点医院的救治任务
连续奋战51个日日夜夜后
悉数平安凯旋!
此刻,挥手致意胜过千言万语
坚守的尽头必定是
久别重逢的美好
他们
去无畏,归无恙
零感染,打胜仗
用实际行动践行“平凡不凡”
🌟
///
4月17日,上海战疫正酣。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急组建援沪医疗二队,19名来自医疗、护理、感控等不同岗位的队员,风雨兼程,开启援沪之路。
51天里,他们先后转战2处定点医院(周浦医院、上海六院临港院区)重症病房(ICU),周全守“沪”,顽强战疫。
进驻定点医院ICU,意味着医疗队救治的几乎都是新冠重症、自身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救治难度很大。
///
啃得就是硬骨头!
医疗队重症救治经验丰富,针对不同患者采用有效、精准的疗法,俯卧位、机械通气、纤支镜、血液净化等手段纷纷上阵,明显改善了很多患者的缺氧状况。
年龄大不是死亡的理由,不允许任何一个重病人死掉!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刻进了每一个队员的心里,尽管工作负荷很重,所有人都使出洪荒之力、兢兢业业救治、照顾病人,既是医护也是家人:
周浦医院ICU,一位老太太肠梗阻时间长,粪块干硬,医疗队队长宁耀贵动手为患者掏粪块,疏通肠道;
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压疮,周浦医院没有VSD引流条件,张玉虎医生利用代替材料,为患者做VSD引流,治疗压疮创面;
部分患者情绪不稳,不配合治疗,甚至会动手摘队员面屏、撕防护服,面对暴露危险,队员们耐心安抚,想办法稳定患者情绪......
卢桂阳医生用视频帮患者与家人交流
他们拼尽全力,用生命守护生命:
4月21日-5月25日,医疗队在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累计救治37人次、出院20人,转回普通病房17人,患者平均年龄84岁,最小58岁、最大95岁。
5月28日-6月4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救治患者12人次,转院3人,转普通病房9人,患者平均年龄79岁,最小68岁,最大94岁。
🌟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厦一援护医疗二队19名队员
出生年代不同,使命选择一致
战疫故事不同,都令人心生敬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宁耀贵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作为医疗队队长,每天进出舱次数最多的是他。上午进舱,查房,了解每个患者的病情,处理重症患者;中午出舱,准备病例汇报材料,讨论病情;下午又进舱,关注患者情况,关心队员诊疗进展。
张玉虎急诊部主任医师
张玉虎今年51岁,以他的年纪,不“适合”夜班了,但他没有提任何特殊需求,跟90后的医生一样在轮值,从出门到回酒店,十来个小时,从未喊过累。
秦维霞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护师
作为感控组长,从流程制度的制订、梳理,到穿脱细节的把控,从每日督导情况的反馈,到各项知识点的培训考核,从医院工作的流程到驻地酒店的注意事项,从队员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到职业暴露处置,她都逐一把控、落实到位。因时时像母亲一样叮嘱队员们注意各种防控事项,被队员们亲切地叫为”秦妈“。
林美端神经外科主管护师
医疗队临床护士中,45岁的美端年纪最长,但她跟小姑娘们一样轮值夜班,并且以多年的重症工作、护理经验,保质保量,把工作完成得漂漂亮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卢桂阳,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有多年ICU工作经验的他,此次援沪行动如鱼得水。对分管的患者认真负责,熟悉病情、跟进治疗,与家属沟通。才进舱不久,有个患者要置管,本以为穿上防护服,戴上双层手套,会影响操作,但经验老道的卢桂阳,一置成功,上海的同道看了都直竖大拇指。
范珍珠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护师
作为护理领队,她除了先行安排好所有物资的保管、分发,还时时刻刻思考着如何开展好工作、保障队友们安全。进驻进舱后,结合实际不断梳理完善流程,救治危重患者;制定交接班流程、工作内容、设立床边药筐、床边治疗车,方便大家工作。
颜小玲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有定点医院支援经验的她,不辞辛劳为队友们演示穿脱防护服;作为组长有担当,关心队员、管理病人,工作一丝不苟。主动承担抢救、俯卧位、压疮护理。左手腱鞘炎发作后,她戴手套时都疼,队友们劝她休息一两天,她说,“才分组,才接手工作,要调整起来很困难,还好是左手疼,右手灵活,”坚持正常工作。
陈妍神经外科主管护师
细心、细腻、上进的姑娘。进驻上海开始,陈妍在出色完成抗疫工作之外,利用休息时间,用心收集各种照片、材料,精心设计、排版,制作了许多珍贵的视频,为援沪行动记录精彩,反馈感动。队友们都夸她,小小身板,大大能量。
许玉娟心内科副主任护师
一位话不多的姑娘,但总是默默在后面做实事。此次援沪,医院带来了很多物资,入驻酒店后,队员们先行统一“塞”进库房。玉娟和珍珠一起,利用休息时间,再把物资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有序分发。工作中,她也是默默地做事,抽血、换管,每一件事情,都细致认真地完成,跟她一组的同事总说,她的存在,让人感觉到踏实,温暖。
郑梅梅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她是一个开心果,走到哪都带去笑声,她说繁重的工作之余,笑能减压,能舒缓紧张。她是一个有着充足ICU工作经验的老兵,CRRT管路管理、如何有效给患者翻身排痰,轻车熟路。总是灵活地奔走于重症病房里各床位之间,协助医生治疗,做好重症护理,对病人细心热情。
黄建春心外科主管护师
体型偏胖的建春很“讨喜”,因为防护服一穿好,他就成了真正的“大白”。他脾气好,对谁都是微笑,话不多,但在ICU里也是一把好手,协助患者做好俯卧位通气、记录病情,一样都不落下。前几月意外导致胸骨骨折,刚刚痊愈返岗上班,接到上级有援沪任务,积极响应,主动报名援沪。
刘礼英日间手术中心病房护师
援沪期间,她儿子过9岁生日,这是儿子出生后,她第一次没能陪儿子过生日。她在视频里告诉儿子,妈妈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妈妈和很多很多个战友一起,在抗击疫情,等疫情退散,更多的像我们这样的小家庭才能团聚,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话虽这么说,视频结束,她还是难过,因为她已经几十天没有见到儿子了,说不想孩子,那是骗人的
刘春艳儿科副主任护师
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从事新生儿重症工作多年的她,也有着不一样的“母性”光辉。她还是个才女,她总能捕捉到医患之间、护患之间的感动瞬间,用笔记录下来。她说,不仅要记录感动,还要把这种感动分享出去,正是这些感动,才组成了人间的大爱。从她细腻的、感人的文字里,体会到了闽沪一家亲、抗疫之行中让人破防的各种感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余玲心外科主管护师
5月7日,在为队友分发物资时,她不幸滑倒导致右踝韧带撕裂伤。受伤初期,她放不下工作,一直想回到岗位上;由于闭环管理,她的大部分生活只能“自理”,这对于行动不便的她,是极大的困难,但她没有一丝怨言,让我们看到了党员优秀的吃苦奉献精神。
魏传杰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从援鄂到援沪,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勇气和初心。从支援的第一天,就看到他忙碌的背影。物资搬运、管理到分发,他都冲在前面。进舱后,他主动接管病人,以自身的抗疫经验,给队友鼓励,缓解大家紧张情绪,并主动帮助上海通道抢救病人。
郑金全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他是一个年轻的“老兵”。93年出生的他,已经有过援鄂、援杏林定点医院的充足抗疫经验了。多次参加抗疫,使得他在此次援沪时显得很“淡定”。一开始他配合各种防护服穿脱演示,跟大家分享穿脱防护用品的经验。进舱后他主动挑重担,他说,我有经验,也是男生,理应多分担一些,是一个细心、热心的大暖男。
张志达儿科主管护师
志达在出发前,许护士长有点不放心,男生,没有抗疫经验,怕他不适应,护士长向同行的队友嘱咐多关照他。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让人放心的男生,做事稳重踏实。没经验就虚心学习,从一开始的穿脱防护服训练,到进舱后的各种护理,他记得清,学得快,很快适应下来,独挡一面,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陈诚神经内科护师
陈诚已经有多年神内重症的工作经验,此次援沪,这个大男孩言语不多,总是默默地学习、工作,防护服穿脱培训时,他站在一旁认真观察记忆,回到自己房间,反复对镜练习;进舱后他也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工作,成了医生们的好帮手,工作积极主动,身边的人都很喜欢他。
陈雅秀急诊部护师
96年出生的她是全队年纪最小的,但已经有两年急诊重症工作经验,所以,在此次繁重危险的任务面前,她丝毫不“怵”。穿脱防护服考核时高分通过,工作时跟在各位老师后面积极请教,认真学习,很快就“上手”了。
守望相助,全力以赴
疫情退散,守沪功成
芒种至,英雄归
致敬厦一最美守沪者
谢谢他们拼出的岁月静好
审核:陈雯
编辑:厦一宣
医院地址:厦门市镇海路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