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大型义诊!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在本月6号!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房颤患者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较无房颤者增加近5倍,每年房颤引发的卒中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中风患者,往往在中风之后,就会残障,一侧的肢体就会偏瘫。)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中国是房颤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由此!为了避免更坏的结果到来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
中国房颤日
2022/6/6
每年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房颤,预防卒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然而,房颤时,心房无规律地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使整个心脏跳动毫无规律,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气短等症状,导致心功能下降及卒中等不良后果。
得了房颤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房颤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合并有大汗、小便增多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心跳特别快的患者可以出现血压下降、心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等。
☟☟☟
由于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为提高广大群众对房颤危害的认识,增加防控意识。
6月6日上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房颤中心联合心血管内科党支部,举办“关注房颤,预防卒中”大型义诊活动。届时将有房颤专家和心血管内科专家共同坐诊。
关注房颤,预防卒中义诊活动
义诊时间:2022年6月6日(周一)上午
义诊地点:镇海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号楼大厅(近门诊药房处)
义诊专家介绍
李卫华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连续两次获得“厦门市拔尖人才”(2013年、2017年)称号,是厦门市杰出人才、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获得者,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担任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分会委员等。从事心血管病专业30余年,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突出的学术及临床成绩,率先开展的临床技术填补了多项省内空白,培养了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博士后、硕博士40余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国科金项目2项及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专利授权13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共识/指南2项。
谢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后导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厦门市第三医院执行院长、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被授予“林巧稚精神奖”称号、“厦门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福建省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0年被授予“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称号。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委员、福建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心电与起博分会主任委员等。主要致力于临床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皮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Micra无导线起搏器、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和新型血管内超声等。主持多项国家级、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以主要参与者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编写专著4本,获得专利3项,培养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10余人。
擅长: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心力衰竭
唐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党支部书记,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卫健委冠脉培训基地导师。多次获得厦门市第一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2011年公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师从陈淮沁导师学习心血管介入治疗,曾先后多次出席囯际性心血管大会如TCT,PCR,AICT等。
中国医师协会福建省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厦门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厦门市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分会委员
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
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技术和血管内超声以及血流储备分数测量
黄峥嵘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主任
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厦门市高血压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内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主任,厦门市高血压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副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目前主要致力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心血管疾病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后2名。福建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厦门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及973子课题、厦门市重大疾病攻关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发表在RedoxBiology,Diabetes,HeartRhythm,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等杂志。
郑武扬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房颤中心医疗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中心医疗主任;房颤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资质专家,房颤冷冻球囊消融全球带教资质专家,全国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导管消融与起搏器植入),国家卫健委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心律失常专委会委员;CSPE&CSA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从医逾20年,长期致力于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早、室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的综合诊治和个体化治疗(包括房颤卒中预防),擅长房颤等各类型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房颤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复杂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致力于二尖瓣疾病介入诊疗研究(MitraClip)、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治疗心衰;迄今为止个人完成房颤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等介入手术六千余例,并协助省内外多家医院开展房颤等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房颤左心耳封堵、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参编《心脏离子通道病——从基础到临床》,参与翻译《Podrid'sReal-WorldECGs》;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第一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医师”等荣誉。
贺王伟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房颤中心秘书
心脏电生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房颤中心秘书。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厦门市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海医会心律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青年委员;福建省肿瘤防治联盟委员会委员。
孙常青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学分会常委。厦门市优秀青年医疗卫生人才访日学者。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对各种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成功救治疗一大批危重急症患者。主要技术特色为: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尤其是在心律失常射频及冷冻消融治疗、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刘祖恒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师从国内心力衰竭专家许顶立教授,担任Pharmacologicalresearch、Frontiersincardiovascularmedicine、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等杂志审稿人。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项目,主持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篇。
审核:陈雯
编辑:厦一宣
医院地址:厦门市镇海路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