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抽丝剥茧除“腹腔大患”!肇庆市一医院肝胆胰胃肠外科团队成功为患者切除“腹腔巨大脂肪肉瘤”,成功“拆弹”
近日,
64岁的患者顾伯(化名)
终于摘掉困扰他许久的“大肚子”,
其实这是重达10多斤的腹部肿瘤!
具体如何?
请跟小编一探究竟!
病例分享
患者顾伯(化名)是一名退休人员,近3个月来多次出现腹痛不适,呈间歇性发作。由于未严重影响生活,一直忽略接受下一步检查和治疗。直至近日,顾伯来我院例行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肝脏左叶明显增大并多发占位病变;随后,他复查上腹部增强CT显示,右上腹腔内巨大脂肪密度肿块占位。
△B超
△增强CT
腹部胀大,
肿瘤几乎占满整个腹腔,
胃肠道被挤到一边,
这个“将军肚”竟然是肿瘤,
吓坏了顾伯!
于是,
他便就诊于
肝胆胰胃肠外科
专家门诊的黄擎雄主任医师
,
随后拟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
收治入院。
疾病分析
腹膜后脂肪肉瘤指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25%,占所有恶性肿瘤1%,好发于55-7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因其症状隐匿,发现时多数肿瘤体积巨大且神经和血管分布与邻近脏器关系复杂,彻底切除难度高,术中并发症多。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
肝胆胰胃肠外科
围绕病例进行了
严谨的术前讨论,
综合科室全体医师专业意见,
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手术方案。
在手术室的通力配合下,由黄擎雄主任医师、陈文医师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剖腹探查,确定实施“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与后腹膜、右侧输尿管、盆腔粘连紧密,而脂肪肉瘤完整彻底的切缘状态是影响患者局部复发和整体生存的其中一个重要预后因素。
为兼顾“肿瘤切除彻底”与
“避免临近血管神经损伤”,
手术团队的每次操作都如履薄冰,
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稍作不慎,
容易导致大出血和
临近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
△术中切除的包膜完整的肿物
经过5小时的连续奋战,切除包膜完整的肿瘤大小为38cm*35cm,达10多斤,肚子里的“定时炸弹”被卸下。术后病理显示,患者的巨大瘤为高分化脂肪肉瘤。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院攻坚高难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了肝胆胰胃肠外科的创新发展。
在肝胆胰胃肠外科医护团队
的精心照护下,
患者已康复出院,
并对主刀医师、护理团队
表达了衷心感谢!
科普时间
腹膜后肿瘤分类:
良性肿瘤
: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横纹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良性畸胎瘤及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
恶性肿瘤
: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间叶肉瘤、淋巴瘤、袖经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及神经鞘瘤、精原细胞瘤等。
治疗:
腹膜后脂肪肉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治疗效果不确切,主要用于手术的辅助治疗或无法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预后:
不同类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预后各不相同,低风险等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达80%~90%;高风险等级肿瘤的5年生存率达为50%。
预防:
1.
避免长期接触
放射线、含苯氧乙酸的除草剂、含氯酚的染料或农药等
理化致癌因素
:若从事相关职业而必须接触以上物质,需在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
2.
注意筛查,力争早期发现
,防范其发展而增加治疗难度
:主要针对家族中有腹膜后脂肪肉瘤或脂肪瘤患者,或者自身患有脂肪瘤、存在外伤及缺氧损伤等病史,或明确存在相关基因异常(包括MDM2基因过度表达、FUS-CHOP融合基因形成、Prune基因过度表达、c-myC基因表达异常、微小RNA异常表达等)的人。
肝胆胰胃肠外科医护团队
来源|
肝胆胰胃肠外科罗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