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的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
我叫郑权,是一名临床医学六年级的医学生,就读于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创新班。
四年前的夏天,来自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高分子、计算机、化学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20名同学在大二结束时转入临床医学院组成了临床八年制创新班,我便是其中之一。不同专业背景的我们,凭借对医学的热爱和共同的理想,相聚在华西临床医学院,开启了在国学巷37号的故事。
2016级临八创新班合影,前排右一为郑权
在高分子学院度过的大学前两年,如同我求学之路上短暂的gapyear,转到临床医学专业,给我的人生平添了一次“倒带”“重开”的机会,也让我更成熟、深刻地审视“学医”这个决定。
大一时我曾向老师咨询转专业的条件,老师提醒道:“转去学医,不简单意味着换了职业方向,更要考虑五年、十年后,昔日同学已成家立业、财富自由,而你仍在求学、规培。”已是高年资医师的父母同事也提醒道:“学医意味着终身学习,没有撤退可言。”
但是,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菩提老祖对至尊宝的灵魂拷问:“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或许反复精明计算永远得不到确切答案,心中的热忱才是最原始最坚强的驱动力。
去学医!我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面试老师。经历了报名表筛选和三轮面试后,最终如愿进入华西临床医学院就读,正式成为国学巷37号的一员。
深夜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一教D座
从事医学仅凭热爱是不够的,还需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坚持。大一的我,早就领略过川大江安校区一教D座期末季每晚被“蓝色生死恋”(人卫出版社的医学教材)占领的场景,那是临床医学专业同学在辛苦奋战。医学生严谨、刻苦的形象早已深入心底。现在,我也加入了“蓝皮书大军”,解剖、组胚、生化、生理、内外妇儿……纸质书能从地板摞到天花板,大部头挨个“啃起来”。
除了“蓝皮书”,授课老师也常鼓励我们阅读英文教材,学习国际上对医学认识的逻辑与思维。老师常常强调,医学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知识总有滞后性,要保持与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接轨。医学知识广博而复杂,八年制同学的理论学习时间看似很长,其实很有限。
“精业、求实”是华西院训之一,脚踏实地夯实临床知识是华西对我们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医学生面临的艰巨挑战的开端。
幸运的是,我并非孤军奋战,在华西临床医学院从来不乏志同道合的战友。我和几名同学自发组建了微信群,取名“磨刀社”,每周固定聚一次,每周一“磨”,分享所学所思,讨论疑惑,磨的是知识学问,磨消了学习的艰苦,也希望磨出庖丁解牛般的知识理论体系。
于是,在华西图书馆里的研讨室里,我和同学们经常对着思维导图、图解或教材截图激情讨论,或眉头紧皱或欣喜欢呼,满屋子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思维的交锋与碰撞,对同学毫不吝啬的赞美,这正是我心之所向的医学生的模样。十分感激华西给我机会遇到这样一群好伙伴,让我更加相信自己所热爱的,终会成为我的职业与归属。
临床见习
本科阶段结束后,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同学们进入科室实习、科研训练、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生阶段。其中,实习持续一年,需要轮转内外妇儿综合共18个科室,每个科室2周或3周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迅速转换角色,走入真实的医疗环境,参与医疗工作,实际接触患者、社会。
实习工作中的教学查房,
心脏大血管外科肖正华老师带教
因为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外科专业,我总会珍重把握外科实习中每次上台的机会,希望在短暂的实习期内尽可能地积累更多经历。我觉得,从只看教学视频到实际的上台观摩,就好像从“网恋”到“奔现”,上台才是最近距离、沉浸式学习外科手术的好方式。
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实习时的一个周日,我经历了第一次深夜手术。
深夜11点,我正坐在寝室消解一周工作学习的疲惫,突然看到医疗组群的一条消息——“晚上急诊,有人来帮忙吗”。一位患者因突发主动脉夹层,在剖腹产后第4天,再次躺上手术台。疲惫感迅速被对手术“上台”的渴望冲得无影无踪,即使还有周末没赶上计划进度的课题,我还是选择冲向最向往的无影灯下。
匆忙赶到手术室,师兄见面调侃我“大半夜不睡觉”,然后耐心带我阅片、讲解手术计划。老师见面后指着墙上的表,向我规划起时间:“今晚就别打算回去了。”
虽然每例急诊手术的患者都无法用“普通”来形容,但这位确实很特殊。4天前,她成为了一名母亲,度过了生产难关迎来新生的喜悦,此刻又再度面临危险,她和整个家庭被迫接受好运和厄运间的大起大落。
这位患者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怀孕期间血压监测正常,1天前突发胸痛,CT影像显示主动脉根部瘤最大径4.3公分,主动脉夹层从升主动脉根部撕到头臂干。
主动脉是从心脏直接发出的动脉,是向全身供应的营养血首先且必须通过的地方。患者突发主动脉夹层意味着这根主动脉管壁撕裂成两层,让本就承受最强血液冲击的管壁变得十分脆弱。若不及时处理,血管破裂,高压的血液会瞬间“决堤”,将直接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各就各位后,手术有条不紊地展开。我被老师安排在患者头部侧方观摩整个手术过程。由于之前只跟过一次开胸手术,对建立体外循环的过程还不熟悉。不论此前看教学视频时思路多么清楚,但真实看到牵拉的心包和跳动心脏旁五六根粗细不一的管子,被夹闭或剪断,很难让自己的大脑跟上老师手的操作。
在台上的秦超毅老师,正巧是我去年循环系统疾病课程的带习老师,那时他在大屏幕前给我们讲了半小时的体外循环,而在台上只不过是几分钟的操作,这背后是数不清台次的训练与经验。
因为这台手术要做半弓或全弓置换,我将得以见到深低温循环。几年前还在读高中时,在新闻里看到过“深低温循环”——把患者“冷冻”后做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报道,医生将机体降至“极低温”,停掉全身大部分循环,并最终拯救了患者。这个手术对于当时只有高中生物基础的我,是超越认知、近乎不可能的治疗。这篇新闻报道也是激发我对医学好奇和热情的源头之一。
患者被戴上冰帽,躺着的变温毯也输入低温液体,心外转流的液体开始冷却。随着麻醉老师示意体温达标,动脉被夹闭,患者正式进入深低温停循环状态。相比于高中时新闻中听到这个概念的好奇,现在直接地面对着生命,心中却只有严肃与敬畏。
患者病变的主动脉夹层血管离断下来,所幸主动脉夹层没有进展,病变局限在升主动脉,无需置换全弓,接下来便是按计划进行Bentall+半弓置换术。主刀老师示意我替下师兄,让师兄去休息,我也首次作为二助,获得了上台正式参与手术的机会。Bentall手术中要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游离并吻合在人工血管上,我清晰地记得那两只游离出的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像两只耳朵一样立在主动脉根部。
作为二助,随着深夜时间的延续,困意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挑战,而作为手术区核心的主刀与一助两位老师,像忘却疲惫和困意般,集中精力在手术操作上。
凌晨4点,我在困意最浓时下台,换师兄继续手术,主刀和一助虽略带疲惫,但仍一丝不苟地完成剩余操作。
郑权在实习手术中
凌晨6点,手术终于结束。自前晚23时起,经过7个小时马不停蹄的手术,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深夜手术里,从主刀老师、助手、到护士老师,大家都在拖着疲惫的身躯与精神,只求能拯救这份生命,只求能不负一整个家庭的重托。
与老师在台上共度的几个小时里,我深刻感受到,华西医生是在用汗水和青春托起健康所系的担当;老师们超越满是疲惫和困倦的身体,通过长时间精准的手术操作,拯救生命,这正是华西院训里“精业”最现实的体现。
早上8点,新一天太阳照常升起,手术结束简短休息后,我继续在心外科的实习。
实习医生小讲课
凑巧科室的实习医生小讲课就讲到了前一晚的Bentall手术,实践教学专职教学岗肖正华老师在屏幕上放出Bentall手术示意图。看着图中像两只耳朵的待吻合的两只冠脉开口,前晚急诊手术的记忆和眼前的课件迅速在我的脑海中重叠。老师们在台上从容熟练的样子,正是我心之所向。而心外科医生要达到这种熟练操作需要很长周期的培养,两位老师在台上默契的配合、从容熟练的操作,背后是数不清台次的训练与经验。
术后第2天,患者从胸外ICU转回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我见到患者时,她坐在床边,比我预想的做完“大手术”的状态有精神得多,救死扶伤的惊喜和成就感瞬间充满内心。
术后第8天,患者体征平稳顺利出院了。
时间,总是在全情投入于当下时悄悄溜走。我的临床实习进度已快过半,八年制的学习只剩最后两三年,但是从医学生蜕变为合格的医生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专业知识还远不够牢靠,操作技能还远不够从容熟练,临床思维还很稚嫩,仍不够深入患者内心,对生命、健康、科学的认知层次还不够高。接下来,还有实习工作、科研训练,未来还有博后、规培、专培、住院医等一大段学习与锤炼的漫长征程。
精湛技艺是我所追求的终极浪漫,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想成就的最大价值。希望自己能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经过千锤百炼积累扎实内力,早日达到老师们娴熟的操作,用高超技艺为患者解除病痛。
心外科带习教师肖正华老师曾寄语我们,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学医是枯燥的,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需要牺牲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但有着这份热爱和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国学巷37号作为我们医学之路的起点,已有众多优秀的前辈为我们做出榜样,也有大批心怀热爱的伙伴与我们共同前行。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亲爱的们,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院庆日来临之际,我们持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一经采用,将在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还会给作者送上华西文创精美礼品!
期待你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