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迎“难”而上,纤支镜引导为困难插管患者成功完成经鼻气管插管术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成功为一名困难插管患者完成高难度气管插管。
48岁的陈先生因“剑突下突发剧烈疼痛”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入院后,拍腹部平片诊断为“消化道穿孔可能”,遂转到胃肠外科。胃肠外科医师经过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有腹膜炎体征,结合腹部平片,考虑患者需要急诊手术。
接到急诊手术通知后,麻醉手术科钟和英副主任医师仔细阅读了患者的病历,发现患者半年前因“舌癌”,于中山一院行手术治疗(因手术需要手术当日行气管切开术),手术后规律行放疗和化疗,敏锐地判断患者存在困难气道。术前,对患者的详细气道检查发现:患者的张口度只有1~1.5cm(正常人≥3.5cm),头颈后仰明显受限,大约20°~30°(正常值为>90°),头颈左右活动同样受限制。结合患者既往的“舌癌”手术史、放疗史、气管切开史和气道检查情况,评估患者为困难气道。钟和英副主任医师立即带领团队成员蔡政杰、林晓维、杨慧、杨骐蔚麻醉医师和温艳红麻醉护士,迎“难”而上,经过精心准备、充分预充氧、完善的表面麻醉和适度镇静,在纤支镜的引导下,成功完成经鼻气管插管。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
手术结束后,患者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以及呼吸频率正常后,麻醉科苏连芝主治医师拔除气管导管,待患者到达离开手术室的评分标准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什么是困难气道?
《2022版ASA困难气道处理指南》对困难气道的定义是指受过麻醉管理培训的医生面临预期或意外的气道管理困难或失败的临床情况,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面罩通气、喉镜检查、声门上气道通气、气管插管、拔管或有创气道。
困难气道的分类
根据是否可以面罩通气,困难气道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根据是否预料,困难气道分为可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意外的困难气道。
困难气道的管理方法
困难气道的管理方法包括无创方法和有创方法:
✓
无创方法
建立气道主要包括直接喉镜/可视喉镜+管芯探条、经气管导管内的硬镜系列(光棒、视可尼、可视硬镜)、经气管导管内的软镜系列(纤支镜、电子软镜)、声门上气道等。目前气道工具种类繁多,尚没有足够的循证学依据支持优先选择哪种工具。操作者应根据经验确定使用无创设备的优先顺序,若单一方法遇到困难,可采用多种方法组合,常用的组合方法有视频喉镜+可视软镜、声门上气道+可视软镜。
✓
有创方法
建立气道主要包括逆行插管、外科气管切开、经皮环甲膜穿刺、环甲膜切开、体外膜肺氧合(ECMO)。
不论无创方法,还是有创方法,操作过程中都应注意给氧、优化氧合。
困难气道是麻醉危机事件之一,是临床麻醉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气道管理的微小变化与麻醉成败高度相关。气道管理不当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死亡、脑损伤、紧急外科气道的建立和未预料的ICU留观。我院麻醉科有处理困难气道的多种无创和有创设备,有强大的团队及处理困难气道的技术。我院麻醉团队在杨晓峰主任的带领下,将继续钻研临床技术,根据具体病例制定个体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优化气道处理的首次成功率,提高气道管理期间患者的安全性,为手术患者保驾护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钟和英杨磊鑫
审校:肖彬
终审:杨晓峰
编辑整理:宣传科
专家介绍
钟和英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花都区高级卫生引进人才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
•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分会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花都区医学会麻醉分会秘书
•主持及参与国自然、省级和市级课题多项
•发表SCI5篇,发表中文论文多篇
•熟练掌握临床麻醉的多种技能和各种手术的麻醉管理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服务号
微信号|hdqrmyy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订阅号
微信号|hdqrmyyd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