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我院新生儿科开展首例腔内心电图引导下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技术
我院新生儿科开展首例腔内心电图引导下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技术
近日,我院新生儿科应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成功为一位胎龄仅26周+6天,体重950g的超低体重超早产儿进行了PICC置管术。这是我市首例将心电定位技术应用到新生儿PICC置管的尖端定位中。
▲新生儿科杨瑾、蔡沛燕实施PICC置管及尖端腔内心电定位
新生儿由于免疫力低下,更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保证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高能量供应的重要技术。因新生儿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单单通过体表测量很难准确预测导管置入长度,且体表投影会受到诸多因素干扰,影响尖端位置的判断。另外,由于整个操作过程是“盲穿”,在穿刺过程中很难掌控导管走向,导管容易异位,而一旦出现异位,则需要重新将导管撤出一部分,调整后再次送管,会增加导管感染概率。
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是决定其输液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最佳导管尖端位置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CAJ),此处血流量最大,能使输注的药物迅速被稀释,从而保护了血管内壁不被药物损伤。PICC置管后的X线摄片定位一直是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金标准,但从联系拍片到胸片结果回传,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如导管异位,在此期间足以引起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重者将危及生命;异位的导管经调管后需要重新摄片,增加了患儿的射线损伤。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通过特制的心电导联线将PICC导管与心电监护仪连接,在导管内腔注入生理盐水获取心电图。在置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右心房P波特征性变化,可第一时间在置管的过程中,实时识别导管尖端位置,减少了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输液治疗,也大大降低了输液成本。
▲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定位下特征性P波
▲PICC置管后X线证实精准定位
腔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灵敏度高、并发症少,大大缩短因等候床旁拍片导致的辐射暴露、输液延迟和感染风险,使穿刺和定位一次性完成,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精力,这在危重患儿的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此项新技术在我院新生儿科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新生儿PICC腔内心电图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空白,对精准实施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院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又迈上了新台阶。
[END]
关注我院
订阅号
更多资讯
请关注
我院服务号
扫码关注我院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