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慧眼,一颗红心,当好寻找疾病的侦察兵
何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
主任医师/国家三级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儿科学组成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影像分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影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影像学组委员
●对儿科先天性疾病、新生儿疾病、胸部损伤、肿瘤性疾病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主持开展了CR、DR摄片、数字胃肠、儿科全身CT、MRI、介入等几十种新技术。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著作10部,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
火眼金睛护健康
“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要说写了多少报告、看了多少张片,参与了多少次各级疑难病例会诊,接待了多少慕名前来的患儿家属,或者接到了多少感谢信抑或是锦旗,确实无法统计,也记不清。”何玲说,但记得人生有所贵,所贵有时终。在漫漫行医路上,何玲教授保持初心和恒心,做好儿童疾病“侦察兵”,凭借一双慧眼,护佑患儿健康的红心始终如初!
10岁的女孩佳佳反复无故咯血四五年,一直诊断不清楚,让家长和患儿痛苦不已,到处求医无门,直到慕名找到何玲。
何玲通过胸片发现患儿右下肺反复有大片的病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决定给患儿做CT血管重建检查,终于在女孩的肺部发现了一根异常血管供应右下肺,最终女确诊为动静脉畸形,得到准确有效的救治。
立身以正促发展
担任放射科主任的二十年期间,何玲将只有几台简陋检查设备和20余名工作人员的“照片”科室,发展为两个院区共100多工作人员的大综合影像中心,放射科先后获得重庆市优质服务窗口、医院的目标管理A级及重庆市巾帼文明岗等。
目前科室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共有64排、128排高端CT、1.5T和3.0T高端MRI,DR、数字胃肠机、DSA十几台,科室每一个人、每一台机器的情况都在何玲心里记得清清楚楚。
数年来,何玲带领团队团结拼搏,为儿童影像事业的发展,为保障儿童身体健康作出最大的努力。只要能准确诊断儿童的疾病,不怕射线对医务人员身体的伤害,不厌其烦的检查病人、询问病史,给病人及家属安慰,夜晚查阅资料、阅读文献,为的是找到疾病准确的答案。
何玲还带头开展儿童间质性肺病的全国多中心研究、HIFU技术治疗儿童肿瘤的影像术前术后诊断和监测、先天性复杂大血管心脏畸形的诊断和术后随访、儿童癫痫的影像学准确定位和诊断等几十项新技术。
困难面前勇担当
作为党龄20余年的老党员、技艺精湛的三级教授,何玲教授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病儿服务,解决疑难病例能力强。
在非典、甲流、三鹿奶粉、5.12地震及2020年新冠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中,她政治觉悟高,反应迅速,积极参加到抢救的队伍中,迅速建立和完善放射科的各种制度和应急方案,每天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给临床提供最准确的诊断。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她带头请战,全勤坚守第一线,积极组织放射科的所有人员,带领科室制定检查流程,统筹安排医技护三组的工作,关心一线职工的工作和身体,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作为重庆市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她积极参与撰写全国儿科新冠肺炎放射指南和重庆市儿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
技术扶贫不停歇
1990年10月1991年10月期间,时为青年医师的何玲首次下乡支援酉阳县人民医院儿科建设,开启为西部儿科影像事业技术扶贫坚实的第一步。之后的数十年内,不仅深入重庆市各区县,还走访新疆、甘肃、昆明、青海等西部地区,组织参加中华医学会儿科影像西部行、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会送技术到基层等活动,连续十二年走遍西南十个省市,开授讲座,介绍新技术及科室建设新流程,调查西部地区妇儿影像的现状及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当地医院开展新技术,深受好评。
为帮助医联体单位,她前后多次到遵义妇女儿童医院、黔江中心儿童医院、武隆、云阳、巫溪、秀山等县医院讲学指导。先后派遣十多名青年骨干医师等进行帮扶,其中陈欣主治医师、钦斌主治医师帮助黔江中心医院放射科建立儿童MR检查前镇静技术规范,开展“骨龄测算”项目等多项新技术,荣获当年校级“扶贫助困”好青年等。
2020年11月12日,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举办的西南儿科影像专科联盟建设筹备会成功召开,本次筹备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背景下进行,来自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专家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作为筹备组长,何玲教授倡导西部各大儿童医院的影像科室联合起来,发展儿科影像,造福西南地区儿童,缩小和东部的差距,共同为放射医学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双慧眼,一颗红心,做好临床医生的眼睛,当好寻找疾病的侦察兵,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重症人,在“最前线”为生命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