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神经内镜显威力,小孔径有大乾坤——我院成功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
神经内镜显威力,小孔径有大乾坤
——我院成功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神经外科的急、重症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可高达35~52%,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有(1)开颅血肿清除术:该术式可以直视下清除血肿并止血,必要时可同时行内外减压,适合于血肿量大,特别是合并脑疝患者,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钻颅置管引流术:该术式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但穿刺及血肿抽吸过程中非直视下进行,术中出血难以处理且清除血肿量有限,无法及时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压迫,术后需反复多次注射尿激酶,存在感染风险等。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微创手术逐步深入外科各个领域,我院神经外科在原有内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内镜技术并应用于临床,选择合适病例采用内镜通道技术,将内镜送往血肿腔,进行可视高清放大的微创清除,镜下“乾坤”清晰可见,它有效地避免了以往的定向穿刺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大的风险和情况,及时清除大部分血肿,解除血肿、水肿等因素对周围脑组织压迫及损伤,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康复时间,疗效甚佳。
病例1
李某,69岁,“突发头晕、头痛伴左侧肢体乏力3小时”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时神志清醒,精神疲惫,双侧瞳孔正常,左上肢肌力I级,左下肢肌力II级,肌张力下降;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巴氏征阳性。入院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考虑:1、自发性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入院后经科内手术团队阅片讨论,完善头颅CTA,排除血管畸形及动脉瘤后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
图一
图二
图一: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图二: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血肿基本清除。
病例2
邱某,58岁,“被发现不省人事4小时余”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时中度昏迷,双侧瞳孔正常,四肢刺痛屈曲,肌张力增高;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头颅CT提示: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拟脑肿胀并脑积水。诊断考虑:1、自发性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2、脑肿胀并脑积水;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入院后经科内手术团队阅片讨论,该患者主要是双侧脑室内铸型积血合并脑积水、脑肿胀,传统双侧钻颅脑室外引流往往因引流不畅,无法及时排除积血及打通脑室内循环通道,降低颅内压力,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率极高。经与家属详细沟通及排除手术禁忌后,急诊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
图三
图四
图三:头颅CT提示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脑室内铸型积血。
图四:手术操作过程。
图五
图六
图五:术中吸除侧脑室血肿后可见室间孔。
图六:术后头颅CT提示脑室内积血基本清除,双侧侧脑室可见引流管留置。
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神经内镜技术有了新突破,朝微创手术方面迈上了新台阶,神经外科团队将充分运用新技术,为更多脑出血、脑肿瘤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服务。
小知识
脑出血卒中外科治疗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根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脑出血与原发性脑出血。其中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烟雾病(Moyamoya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高达70%~80%。
临床上根据突然发病、剧烈头痛、呕吐、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体征,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ICH一般不难诊断。
近年来,脑出血的诊疗方面已经有所进展,早期积极与合理的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外科手术主要包括:1、开颅血肿清除术;2、钻孔引流加尿激酶溶解;3、腰大池置管引流术;4、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临床上一般根据病人的情况、出血量、出血位置、出血时间以及家属意愿来考虑是否手术,以及选择手术类型。
[END]
供稿:神经外科宣传科
关注我院
订阅号
更多资讯
请关注
我院服务号
扫码关注我院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