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王伯章:活用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妊娠恶阻案
▲王伯章广东省名中医,曾任广东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第三批国家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湛江市中医药学会荣誉会长、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暨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周某,女性
,时年30岁,怀孕2个月。
患者1周前出现恶心呕吐,6~8次1天、咽干、胃纳欠佳、无腹痛及腹泻,无嗳气及反酸,无咳嗽,二便正常,曾输液3天症状未见好、食卧不安,深为所苦,遂来求诊。
首诊证候
精神不振,面色欠红润、舌淡红苔白干,脉弦细滑。
【辨证论治】
证候诊断:
肺胃阴虚有热,胃气上逆。
治法:
治法:
养阴清热、降逆止呕。
处方:
麦门冬汤加味,方组:麦冬20g,法半夏3g,党参10g,红枣4个,怀山药10g、竹茹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橘红10g,生姜10g,枇杷叶10g,炙甘草8g。
麦门冬汤加味,方组:麦冬20g,法半夏3g,党参10g,红枣4个,怀山药10g、竹茹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橘红10g,生姜10g,枇杷叶10g,炙甘草8g。
【随诊过程】
复诊:
患者上方服用3剂后,复诊诉呕吐次数减少为每日3次,精神好转,胃纳渐进,仍觉咽干,舌淡红苔白干,脉弦细滑。仍守上方再服4剂。
三诊:
患者诉恶心呕吐消失,但口淡,胃纳尚可,睡眠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滑。遂改用陈夏六君子汤以善后,拟方如下。
处方:
陈皮6g,法半夏6g,党参15g,白术10g,云茯苓10g,炙甘草6g。随访2周,未见复发。
【按语】
妊娠反应是不少孕妇妊娠过程中的必有经历,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妊娠剧吐,可能与内分泌、绒毛异物反应及精神因素有关。中医则把严重的妊娠反应归属于“妊娠恶阻”的范畴,认为它的发生机理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并认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是本病的病因病机,常用陈夏六君子汤及苏叶黄连汤加减治疗。笔者认为,妇女妊娠期间,因为既要自己吸收营养,又要供给胎儿营养物质,耗伤大量阴液,容易出现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上炎于肺胃,以致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肺气上逆,出现咽干,而恶心呕吐、咽干正是主症,符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的条文,故治疗当养阴清热,降逆下气止呕,方选麦门冬汤加味。方中重用麦冬为君药,甘寒质润,滋养肺胃,兼清虚火;配少量法半夏为臣药,降逆下气、和胃化痰,君臣相配有润燥相济之妙;党参、怀山药、红枣、炙甘草、生姜益气健脾、调和脾胃、培土生金而为佐使,生姜还有止呕之效;竹茹配法半夏化痰止呕;橘红行气化痰;杷叶清肺胃之虚热,使火去津生;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肾阴,制约相火,防其动胎元。全方共奏滋养肺胃之阴、清虚热、降逆下气止呕之功,气阴两补,调整阴阳,巩固胎元,终获良效。
个人认为,妇女受孕以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致使孕妇机体处于阴虚阳亢的生理状态,易“火逆上气”,造成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加味麦门冬汤既养阴清热,降逆下气止呕,而且方中有不少益气健脾、调和脾胃的药物,一方多效,最终阴液得复,虚火得降,脾胃得健,胃气得降,胎元得固。由此可见,临床选方用药不必墨守成规,拘泥于固定证型,要识得变通。善于抓住主症治疗,活用经方,才能取得较佳的临床疗效。
(本案编写:王伯章黄泽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明中医之桥——临床思维源流学说》,王伯章编著、黄泽辉协编,2021.10,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来源:《明中医之桥——临床思维源流学说》,王伯章编著、黄泽辉协编,2021.10,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来源:广东中医药
审发:吴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