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二区|拆除脑内“炸弹”——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管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导致的,存在破裂倾向,相当于隐藏在颅脑内的“炸弹”。患本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家族史、感染、创伤、多囊肾等。本病患病率较高,一项大型国际临床荟萃分析显示,成年人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3.2%。而我国一项基于上海社区人群研究表明,在35~75岁人群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出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高达7%。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占其中85%。SAH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发病人数多,范围广,预后结局差,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SAH,死亡率高达40%。
本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植入、载瘤动脉闭塞)、开颅夹闭、搭桥等,结合动脉瘤形态、有无合并出血及患者病情等进行选择。我院卒中中心目前已开展血管内介入、开颅夹闭这两种治疗方式。脑病科二区(脑血管病科)近期为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第1例患者为71岁女性,有高血压史,因“急性脑梗死”入院,平时有间断性头痛,头颅MRA可疑前交通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前交通动脉宽颈囊形动脉瘤,大小约2.6mm*2.9mm。经过讨论,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案。该方案是将弹簧圈送至动脉瘤腔,使动脉瘤与血液循环阻隔,从而闭塞动脉瘤。在弹簧圈填塞过程中将支架置于动脉瘤颈部,起到支撑及防止弹簧圈脱落、移位的作用。本例患者于大脑前动脉植入3mm*21mm自膨支架1枚,瘤体内填充3mm*4cm、1mm*2cm、1mm*1cm弹簧圈各1枚,术后造影示瘤体填充致密,未见造影剂滞留。麻醉醒后无不适,顺利出院。
第2例患者为57岁女性,因“反复头晕头痛6年”入院,DSA示基底动脉尖部夹层动脉瘤,夹层向右侧大脑后动脉撕裂。本病例治疗方案选择的是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血流导向装置也叫“密网支架”,较普通支架拥有更细密的网格以及更强的血流导向能力。在动脉瘤载瘤动脉内植入支架后,减少血液涡流对动脉瘤冲击,使动脉瘤腔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从而使动脉瘤闭塞。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在1-2年的时间左右,动脉瘤会逐渐萎缩、闭塞,达到治愈的效果。主要用于治疗大或巨大、复杂、易复发的动脉瘤,对于宽颈、未破裂囊性动脉瘤也有较好的治愈效果。该患者于基底动脉、左侧大脑后动脉植入3mm*20mm血流导向装置,贴壁良好,夹层内血流明显减少。
动脉瘤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如果有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做相关检查排查有无动脉瘤。MRA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5%,方便易行,应用广泛。但对于直径<3mm的动脉瘤,MRA诊断的敏感度仅为74.1%。而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便于医师观察和分析动脉瘤形态、大小以及与邻近血管和分支的位置关系,其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MRA。动脉瘤不破则矣,一旦破裂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危及生命。如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一定要及时到脑血管病科、神经外科或介入科等科室就诊,评估风险,确定下一步方案。
脑病科二区护士站电话:66217320;医生办公室电话:66212081;二线电话13876320217。
(脑病科二病区/供稿)
欢迎关注海南省中医院!
微信号:hizyy66222705
医院官网:http://www.hizyy.com/上一篇:“世界防治疟疾日”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