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又一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开展粘膜下肿瘤挖除术
近日,市二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团队在科主任方年富的带领下,在成功开展了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基础之上,又独立完成了首例食管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该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内镜下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治疗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患者系50岁女性,因“进食梗阻感2月”入院,期间间断口服抑酸、保护胃粘膜等药物,效果欠佳,于半月前入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上段粘膜下隆起病变”。
该病变不同于胃肠道息肉可以行常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有可能起源于较深的固有肌层,常规内镜下治疗有时难以完整切除病变,而且该部位管壁较薄,操作空间小,镜下治疗相对困难。以往多需要外科手术或腹腔镜切除,但外科治疗的创伤较大,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且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术后恢复慢。
消化内科内镜团队根据患者病情,本着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的理念,经科室讨论及超声内镜评估后,在麻醉科和护理团队的协助下,为其实施了食管粘膜下肿瘤挖除术。
患者进入全麻状态,行气管插管后,首先于粘膜隆起部位基底部注射靛胭脂盐水,抬举征阳性,然后用Dual刀切开病变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瘤体,然后将其逐步剥离,最后处理创面。
整个操作过程顺利,出血量极少,无严重并发症,耗时约50分钟,将瘤体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回报:食管平滑肌瘤。术后患者安返病房,予禁食、抑酸、补液等对症治疗。现患者恢复良好,未诉明显不适。
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胃肠道粘膜肿瘤的新方法,该项技术通过无痛胃镜相关手术器械切开病变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病变,完整把瘤体剥离出来,然后用特殊的钛夹封闭创面。患者无需开腹、开胸,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该项技术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使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痛苦,节省了医疗成本、缩短了住院时间。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将会让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