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心脏医学中心心律失常团队在国际学术会议直播手术!心血管内科团队介入治疗告别“金属心”!
心脏医学中心心律失常团队在国际学术会议直播手术
4月15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医学中心王树源副主任心律失常团队受邀于“第23届南方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直播演示交流,充分展现了我院以”建设高水平医院“为发展战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所取得的靓丽成绩,使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手术直播演示交流会
据了解
“南方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知名心血管领域品牌学术会议,也是国内外同行展示技术、共享成果、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的学术舞台。会议邀请国内外众多心血管领域大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全面展现国内外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
据统计,
本次直播有近18万同行在线观摩!
厉害了!!
这是我院心脏医学中心
首次在国际性会议进行手术直播演示
,
向国内外同行展示技术、共享成果、切磋学习,
标志我院心律失常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直播当天,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王树源心律失常团队成员赵冬华主治医师、梁博主治医师等现场演示了使用磁导航三维标测系统0射线精准到位完成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并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的电生理中心进行了云端学术交流。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在肇庆、云浮地区率先独立开展心律失常诊治技术的医院,掌握了所有类型心律失常诊治技术,心血管内科设立了心律失常专病病房,心脏中心设有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起搏器专病门诊。
心脏医学中心
心律失常学科介绍
多导电生理系统、大型C臂血管造影X线机等设备,开展的工作:①房颤、房速、房扑、室早、室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种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②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体内自动除颤器植入术、心衰患者的再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植入术);③房颤的左心耳封堵术。
未来,我院心脏医学中心心律失常团队将一如既往秉承和发扬“厚德博学精医至善”的院训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把心血管病的防治、研究等工作推向新高度,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健康肇庆、健康中国服务。
心血管内科团队介入治疗告别“金属心”
近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赖绍斌带领心血管介入治疗团队成功为一名冠心病患者实施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术后胸痛、胸闷等症状立刻得到明显改善。
此项技术的开展,
标志着肇庆地区心脏介入技术达到新高度,
正式告别“金属心”,
进入“可吸收时代”,
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开通血管新方法解决患者顾虑
据了解,患者是一名35岁年轻小伙子,近10日突然感到胸闷,活动后明显,到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在详细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冠脉血管左前降支近端存在90%的狭窄的情况,需要植入心脏支架。但患者及家属对于植入金属支架顾虑重重。
经过充分的沟通和病情分析后,
最终心血管介入治疗团队根据血管的实际情况,
决定为这位年轻的冠心病患者
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
。
术中,由赖绍斌主任医师带领黄家卓主治医师实施手术,在冠脉血管内超声的精确导航下,将一枚“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精准植入患者的病变位置,用时不到1小时,手术便顺利完成,开通血管后,患者的胸痛立刻得到明显缓解。
▲传统支架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生物可吸收支架VS金属支架
赖绍斌主任介绍
心脏支架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开通狭窄的血管,然而一旦植入传统的金属支架后,就要终身携带,远期不但会影响血管弹性,还可能发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另外,一些年轻的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中永久留存“金属”而产生担忧情绪。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出现,解决了金属支架的不足问题。
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在人体内可降解吸收的材料制成,支架携带药物,通过药物缓释抵御血管再狭窄,在完成血管开通的任务后,将随着人体代谢约2-3年可完全降解并被组织吸收,完成从“血管再通”到“血运完全重建”,实现了血管弹性功能的恢复,同时降低急性、亚急性和极晚期血栓的发生风险。
▲手术前,前降支严重狭窄
▲支架植入后,血管开通
▲支架植入后,血管开通
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
生物可吸收支架具有以下特点:
生物可吸收支架
在植入体内后可完全降解,
可以恢复血管的功能和弹性,
不会永久存留。
●避免金属植入物永久存留体内带来的远期安全性问题;
●避免“金属牢笼”禁锢,恢复血管舒缩功能;
●发生正性重构,带来晚期管腔获益;
●规避极晚期金属支架丝断裂风险;
●不会阻碍再次血运重建选择,利于再次介入治疗;
●可以随时进行核磁和CT检查;
●解决部分患者对于金属支架存在的过敏反应;
●解决部分患者排斥金属异物存留体内的心理障碍。
来源|心脏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黄家卓
心血管内科黄家卓
黄家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