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优雅地老去! 广医二院刘军教授主编科普专著《拒绝阿尔茨海默病》正式出版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为老年性痴呆或早老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导致老年人残疾和不能独立生活,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全球每年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费用超过全球GDP的1%。据统计我国每个家庭每年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均花费不下于10万人民币。但是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远远不够,我国对该疾病的诊疗现状是低知晓率、低就诊率和低治疗率。
大学教师退休后患上这种病,
规范治疗后症状缓解
63岁的郑老师(化名)是一名大学教授。任教多年的他才学渊博,即使退休后也没有闲下来,时常指导学生、阅读书籍。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原本温文儒雅的郑老师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甚至一点点事情就跟家里人吵起来。起初,大家以为郑老师只是因为不适应退休生活而发泄情绪,然而却发现郑老师开始出现经常忘事、遗失物品、反复收拾东西等行为异常,有时候居然还会用擦地的脏抹布洗脸,生活渐渐不能自理。
郑老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找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变性病与认知障碍专科主任、认知中心副主任刘军教授,被诊断为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刘军教授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出治愈阿尔兹海默病的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认知训练等方法能很好地缓解症状。医生对郑老师予以对症治疗,郑老师与家人也十分配合,并定期进行诊疗评估。5年间,郑老师的认知水平下降缓慢,生活能自理。今年3月,郑老师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老年组体育比赛!
“阿尔兹海默病是不可逆的,这于病人、于家属,无疑是一场生理和心理的考验。”刘军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上一般都建议采用综合的方式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心房颤动等),使用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加上认知康复训练、适时抗精神症状治疗、社会心理干预及科学护理等手段,患者相应的症状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大提升。”
为找回遗失的记忆
《拒绝阿尔茨海默病》正式出版
近日,由广医二院神经变性病与认知障碍专科主任,认知中心副主任刘军教授主编的科普专著《拒绝阿尔茨海默病》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当当网等各大网上商城均有同步发售。
书中,刘军教授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从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知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入手,以深入浅出的言语进行详细的科普,旨在让读者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更深的认识,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知晓率。该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推荐作为优秀丛书代表参加2022年英国伦敦书展(TheLondonBookFair)。
刘军教授指出,2015年全球约有46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90万新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被诊断,这就意味着平均每3秒钟就有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等逐渐下降,被迫离开工作岗位,从无法独立生活,到逐渐丧失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再到最后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变得完全不像从前的自己。
而对患者家属来说更是苦不堪言,假如家庭中有这样一位患者,家属们的艰辛难以想象,有一部分家属很有可能要辞职在家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时时刻刻担心患者,在牺牲了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要承受不被患者理解、患者不配合的压力。
“让我们感到忧心的是,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远远不够。大部分患者认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于被剥夺了尊严,这种强烈的病耻感让他们羞于启齿,于是选择默默忍受。还有一部分患者持自暴自弃的态度,黯然伤神,认为治与不治没有差别,不如顺其自然,节约诊治费用。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多达3/4未经诊断,因此无法获得相关治疗和护理。”刘军教授呼吁全社会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我们出版这本书,期待能对医生、患者、家属乃至全社会起到科普作用,提高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全面认识。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全社会的细心呵护下,有尊严、有幸福感地生活。”
据了解,2022年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公布了首批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遴选结果,广医二院成功入选(全国共23家)。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职能不仅包括制定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案,还包括开展认知障碍疾病科普宣传和继续教育工作。该书的出版将有效推动认知中心的建设,提高患者、家属以及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广医二院全媒体工作室
昌岗院区(本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
番禺院区: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
西院区: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广纸路21号
医院网址:www.gye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