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自闭症”是病,不是高冷的“天赋”
全球几乎每20分钟就有1名儿童被确诊自闭症,我国的自闭症患者已突破1300万,超过了癌症、艾滋病、糖尿病患者的总和,占我国精神残疾的首位。自闭症是啥?儿童发病该如何干预治疗?
小童今年3岁了,一直金口难开。以前牙牙学语的时候还会偶尔蹦几句“baba”、“mama”的发音,现在连声音都懒得发了。妈妈陆女士开始宽心地以为孩子内向不以为奇,以为等孩子大一点就好了。直到幼儿园老师来电反映,小童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特别难带,不仅不听老师的话,也不合群,不理人、不看人,总是一个人看着电风扇发呆,如果关掉电风扇还会异常烦躁大哭大闹,老师建议就医检查。
陆女士找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虞萍主任,经过系列评估,诊断小童为“自闭症”。“当时我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孩子得病了!”陆女士说,“虞主任耐心给我讲解,也告诉我如何耐心地配合医生做治疗,我的心也慢慢放下来。”
虞萍主任说,自闭症是一种疾病,但也不是洪水猛兽,治疗过程除了医生,家长的角色因素也非常重要。许多家长对“自闭症”不太了解,治疗中需要先对家长“扫盲”,建立家长的自信心,然后配合医生一起干预治疗,“像小童这类症状,不是高冷,也不是网上戏言有什么非同一般的天赋或深沉的思考。”
什么是自闭症?虞萍介绍,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异常等。主要特点包括社交困难、沟通问题和重复刻板行为。核心症状之一就是重复刻板行为,即没完没了做一种动作,如旋转、玩手、凝视电器、敲打头部、抠眼睛等,或是反复不间断操弄一个东西,乐此不彼,如果被终止,就会大喊大叫、发脾气。
虞萍
南医五院儿童保健科主任
自闭症临床表现有哪些?虞萍介绍,首先,是社会交往与交流障碍。在小孩听力正常的前提下,许多父母发现患儿呼叫名字不应、眼不看,喜欢独自玩耍,与父母在一起时通常缺乏目光接触或对视短暂。缺乏交流,有需要时通常拉着父母亲的手到某一地方,但是并不能用手指指物。不愿意、不懂得或不擅长与父母或小朋友之间进行游戏。
其次,是语言障碍。多数患儿通常在两岁甚至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有的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停滞,有的具备语言能力但表现为无意义的发音、难以听懂的语言,有的则语言过多,内容与场景往往不相符。
第三,是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患儿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游戏和玩具不感兴趣,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如反复转圈、摇晃、敲打、看手、双手舞动、嗅味,或者开关门、拨弄开关按钮、敲打键盘、翻书、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转动玩具车轮,又或者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如纸盒、饮料罐、树枝或其他物品,也有反复观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爱看某些固定的节目坚持走某一条路线等。
第四,感知觉异常。患儿对某些声音特别恐惧或喜好,不喜欢被人拥抱,喜欢嗅、啃、咬物品,挑食现象,痛觉迟钝,喜欢长时间坐车或摇晃,特别喜欢或惧怕乘坐电梯等。
还有哪些合并症状?虞萍介绍,一是,智力状况,患儿的智力从显著低下到天才能力谱系分布;二是,注意缺陷与多动,多动和注意力分散,常常成为被家长和医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三是,睡眠、进食和排泄问题,睡眠时间偏少、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夜惊夜啼、昼睡夜醒等,偏食严重,排便习惯培养困难,只能在固定的场所以固定的方式排便否则会遗尿遗粪;四是,情绪障碍,有较严重的情绪乱,包括容易啼哭、尖叫、发脾气难于抚慰,甚至暴怒发作,出现攻击、破坏和自伤等行为。有的患儿自理能力差,家庭照料和看管难度很大,缺乏危险认识能力和安全意识,走失和意外发生率高。
如何治疗?虞萍介绍,自闭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要早诊断、早干预、坚持长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患儿2岁前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家庭干预,2岁后可进行医院、专业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系统干预。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如教育训练、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对患儿进行综合系统干预。
此外,还要重视家长心理。面对自闭症诊断,家长会出现一些心理变化,会经历一段异常的情绪波动。许多家长都会感到烦躁、伤痛,每个人都会经历着不同的心理过程,要给自己时间去调节。要对自己更耐心,理解孩子的疾病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但是在接受治疗后,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供稿|儿童保健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