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该怎么捂,你知道吗
俗话说“春捂秋冻,少生杂病”,春天要注意多捂、秋天要适当受冻,这样可以少生疾病。岭南初春昼夜气温变化大,有时还可“短短数日、感受四季”,日常生活中会有“棉袄与短袖齐飞”这样“乱穿衣”的现象。我们都知道“春主风令”、春季风大,温差又较大,加上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若衣着不合时宜,很容易罹患各种时病,所以在春季儿童要更加注意“春捂”。
那么春捂从中医的角度是怎么理解呢?该怎么春捂呢?春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一、“春捂”的中医认识
《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说明人要与天地四时相应,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时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中医认为“春乃少阳”,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但未衰,初春时节人体皮肤腠理开始疏张,易受风邪、寒邪侵袭,所以要注意保暖御风,使初升的阳气不致受到伤害、得以逐渐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二、如何正确“春捂”?
在门诊上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孩子“怕热、一动就出汗多、容易上火、喜欢吃凉的……”,也有的家长说孩子“怕冷、手脚凉、一吃凉的就拉肚子……”,这说明不同的孩子体质是不同的,对寒热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不同体质的孩子春捂的程度也有不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体质来决定,以孩子觉得舒适为度,既不要着凉,也不要出汗太多。但是对下面几个重点部位的“特殊照顾”是相同的。
腹部:我们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儿童“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完善,要更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
建议把衣服塞在裤子里、减少腹部吹风受凉,也可以艾灸神阙穴。
下肢与脚: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所以保护脚特别重要。脚底有涌泉穴,下肢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是三条阴经的经脉汇聚的地方,寒邪容易从这些穴位侵入人体。
建议不要让孩子光脚行走,不要太早给孩子换上凉鞋与短裤。
头、背部:春季多风,中医认为“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汇”,背部有两条阳经经脉循行(督脉和膀胱经),都是易被风邪直中的地方,所以要注重这些部位保暖。
建议根据气温情况,可以选择佩戴一顶薄帽、穿一件马甲。
三、“春捂”的注意要点
春捂的意义在于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统一,提醒人们根据气温变化及自身感受来增减衣服,对身体的重点部位着重进行保护。儿童由于“冷暖不知自调”,所以气温变化大时,更需要家长多加用心照护,根据气温及自己孩子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宜的衣服,既勿“不及”,也要注意“太过”。
专家简介
张刚
主治中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硕士,师从空军总医院儿科王文革主任,主攻儿童鼻部疾病研究,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咳嗽、湿疹、支气管哮喘等。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
官方公众号
上一篇:春分时节话养儿
下一篇:适合肾病宝宝的常用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