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话养儿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本义是指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从气候特点看,惊蛰后气温明显上升,是全年回升最快的节气,近日广州的天气正好验证了这一点。这时气候虽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降雨量也偏多,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较强,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乍暖还寒”是本节气的典型特征。加上春季本以风为主气,风挟毒邪侵袭肺卫、肌表,小儿可出现种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皮肤瘙痒、干燥、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故惊蛰前后小儿养生保健的主旨应从顺应气候变化、规避患病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免疫力着手。在防病保健方面应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壹|
起居养生
按五行学说,春与肝相应,惊蜇时春阳上升,易致小儿肝阳偏盛,出现脾气暴躁,睡眠不宁等情况。因此,家长平时须尽量保证心境平和,耐心教导小儿,日常可与孩子一起做些亲子互动的游戏,让小儿心情舒畅;睡前尽量避免小儿玩闹得太兴奋,可提前播放些舒缓的轻音乐或给小儿讲温馨的睡前小故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儿的睡眠质量。
另外,民间俗语“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惊蛰时节仍需继续做好小儿的防寒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足底的保暖以及做好皮肤保湿,可有效预防春季感冒、腹泻、皮肤瘙痒等情况发生。
贰|
饮食宜忌
惊蛰时期小儿饮食是以“春夏养阳”为总体原则,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同时,适当多进食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和蔬菜,如韭菜、荠菜等。另外,继续坚持“省酸增甘”的原则,少吃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李子等,多吃山药、小米等以养脾。
叁|
运动养生
根据《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小儿在此时节应该多些户外运动,如踏青、散步、放风筝等,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但运动后一定要注意及时给小儿擦汗、更衣,以免由于“汗出当风”而生病。
肆|
食疗药膳
山药薏仁茶
材料:
山药10g,炒薏仁10g。
做法:
山药、炒薏仁洗干净后加入500ml水,锅中熬煮半小时后当茶喝,不拘时服。
功效:
健脾利湿。
白术淮山鲫鱼汤
材料:
鲫鱼1条,白术5g,山药10g,生姜2片,葱花,麻油,盐适量。
做法:鲫鱼洗干净备用。白术、山药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过滤去渣,取药汁;锅中加少量油,放入鲫鱼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后,加入药汁及生姜,煮至汤色发白,鲫鱼全熟后,加入葱花、食盐及少量麻油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补虚。
伍|
小儿推拿
按揉中脘穴
定位:肚脐上4寸,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操作手法:拇指指腹按揉之。1-3分钟。
按揉劳宫穴
定位:手掌正中,第三掌骨中点。
操作方法:拇指指腹揉之。50-100次。
掐揉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横纹。
操作手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一次揉三次)
TheEnd
治未病团队简介
卢焯明
主任中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幼承祖父家学,并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等省级科研项目多项,现被聘为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曾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现任:
1、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
2、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
3、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邓健
主任中医师
中医儿科科主任
中医儿科教研室主任
师从刘晓玲教授,善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学术上主张内服外治并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古方新用,提倡重视预防保健,防重于治。擅长儿童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咳嗽、厌食、风湿性疾病和重症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以及易感体弱儿调理。
现任: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常委
2、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委员会委员
3、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4、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5、广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兼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6、广州市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
叶绮娜
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专业。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宜瑞教授、中国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陈晓刚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常见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泄泻、厌食、积滞、疳积、遗尿等,对小儿汗证、肥胖症、性早熟治疗也有一定的心得。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小儿调养临床经验,善长开展体质辨识、生长发育评估、食疗药膳等中医治未病技能。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研究。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