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 中医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0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乳腺癌已有深入认识,我国古籍医案中关于乳腺癌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随后,有多位中医大家对乳腺癌做了描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石痈候》、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清•吴谦《医宗金鉴》等,各位医家将乳腺癌称为石痈、乳石痈、乳岩、妒乳、乳中结核等。
中医学认为乳腺癌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阴阳气血失调,当癌邪入侵人体,正气无力驱邪外出,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相互搏结于乳中而成癌瘤。乳腺癌发生与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双方都有关系。《外证医案汇编》指出“正气虚则为岩”,《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另,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七情等皆可致正气虚衰,肾气疲惫,脾气损伤,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血痰瘀凝滞于乳络而成瘤化癌。
02
中医对乳腺癌的分期辩证论治
乳腺癌手术前以肿块为主要症状,属标实为主的症候;手术后患者多见气阴、气血亏虚,复因化疗、放疗耗竭阴液,该阶段本虚症候表现突出;乳腺癌经手术、放化疗后,邪气虽渐消,但仍有少量癌毒蛰伏体内,称为“余毒”“伏邪”,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病理组织学分化较差、腋下淋巴结转移较多、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等不良预后指征的患者,该阶段本虚标实共存。
针对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在规范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术前,术后化疗、放疗期间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分期辨证论治,对疾病全程的治疗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诊疗方法。
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期间:
祛邪为主,兼顾扶正,以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活血解毒为治则。
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
调补气血,扶正为主,气血两虚者补气养血,脾肾两虚者健脾补肾,脾胃不和者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肝肾亏虚者滋补肝肾、生精养髓。
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
滋阴降火,扶正为主,气血两虚者补气养血,气阴两虚者益气养阴,阴津亏虚者养阴生津,阴虚火毒者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乳腺癌术后化放疗结束后:
扶正祛邪相结合,中医辨病治疗。乳癌术后化放疗结束后大多属中医有病无证型,主要以降低复发转移、减轻内分泌治疗副反应和提高生存率、生存质量为目的。
不同患者不同功效:
对
早期患者
主要以改善全身情况增强体质为主;
对
病理组织学分化较差、淋巴结转移较多者
加重解毒抗肿瘤的药物,以防止复发转移;
对长期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等
内分泌治疗药物者
加用补肾药物预防骨质疏松等。
另外,针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放疗的全身虚弱、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腹泻、失眠以及脱发等毒副反应,
结合针灸、艾灸等治疗
,以保证化疗及放疗的顺利进行。
不同反应不同疗法:
如
恶心呕吐者
,针刺内关、足三里、膈腧、三阴交、太冲等穴;
白细胞降低者
,灸三阴交、足三里、百会等穴;
腹泻者
,针灸百会、天枢、关元、神阙等穴;
失眠者
,针刺神门、内关、安眠穴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