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清明时节重在“清”,清湿气,清心气,清肠胃,清肝气~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
QingMing
清
明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大地一片生机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岁时百问》中也提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养生应顺应自然,重在“清、明”。
清心气
清明节祭拜祖先时,很多人会睹物思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难以走出,累及于心。古往今来,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就是为了避免忧思伤身,在追思先人时又能健康身心。
若感到心气不顺,可以出门走走,在小区内或者公园河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清肝气
中医认为,立春之后,人体内的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肝气过旺易伤脾胃,还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诱发疾病。建议在饮食上要少吃“发物”,常见的发物有海虾、竹笋、羊肉、鸡肉、鹅肉等。发物易引动肝风,助火助邪,容易诱发旧疾。
清明时节是饮茶的好时机,不妨每天喝上一杯清肝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有利于清畅肝气。
清肠胃
五行之中,肝木克脾土,肝经应春气而旺,容易压制脾胃之气,造成肝强脾弱的状态。再加上清明小长期,人们难免放纵饮食,加重肠胃负担,尤其是肠胃虚弱不好的人。对于吃寒食和青团的传统习俗,也要因人而异,适量食用。
清明后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清肠道的食物,比如西兰花、洋葱、大蒜、豆类、海带、黑木耳等,避免出现胃肠积滞的症状。
清湿气
清明处于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此时,祛除湿气,提高抵抗力势在必行。清明前后正是艾草长得茂盛之时,用艾草泡脚能祛湿散寒,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也可搭配生姜同时使用。
还可以尝试中国传统古法艾灸,帮助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常用的祛湿穴位大多分布在下肢,比如丰隆穴、足三里、承山穴等。
推荐食疗方:淮山芡实扁豆排骨汤
【配料】淮山15克,芡实15克,北芪15克,白术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本文指导专家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
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
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调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健康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温馨提示
请关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选择“诊疗服务“-“预约挂号”,输入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治未病中心
校对:张诚斌
责编:彭逢美
南方中西医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