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又一难关!多学科协作全盆腔脏器切除术为患者迎来新希望
“全盆脏器切除术”是什么?
名字大家虽陌生,但多年来
却是盆腔晚期癌肿侵犯多器官患者的“福音”
近日,我院结直肠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泌尿外科进行的多学科协作,进行“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手术”,堪称冲顶珠穆朗玛峰!
手术历时9.6个小时,出血仅150毫升,成功切除了一位年轻的宫颈癌治疗后复发合并严重放射性直肠-膀胱-阴道瘘患者的“责任病灶”,实现术前精准评测、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速,给患者迎来新生。
盆腔放射性损伤领域
基于微创理念的全盆脏器切除
堪称冲顶珠穆朗玛峰!
据结直肠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马腾辉医生介绍,该手术可实现严重放射性损伤及肿瘤复发病灶的“根治性切除”,对已被病情影响的所有及相关的邻近组织进行微创切除,并且,还可以同时满足患者日常排泄的生活需要,在下腹壁做尿、粪排泄双造口,可以极大程度缓解病情带来的不适感。
这种高效的治疗方案未被国内外攻克并普及是因为手术难度极高、时间很长、创伤较大。
据文献显示:全盆脏器切除平均手术时长逾10小时,术中出血量动辄超过100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2%~84%,术后30天病死率可高达8.7%,为腹部外科、盆腔外科手术难度之最,此次我院在严重放射性盆腔损伤领域所采取的的腔镜下全盆脏器切除更是全盆切除手术中的难度之最。
所谓“迎难而上”,才能实现“所向披靡”
马腾辉指出,在盆腔放射性损伤领域,既往不少外科医生顾及高剂量放疗后的盆腔慢性纤维化甚至“冰冻骨盆”等问题,对盆腔“责任病灶”(直肠瘘、膀胱瘘或癌肿)切除往往望而却步,提倡行单纯造口转流手术等姑息性治疗手段,无法实现病情的高效缓解。
另外,盆腔放射性损伤导致的最严重晚期并发症——放射性直肠膀胱阴道瘘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手术者,国内外更是鲜有治疗经验报道。
作为国内较早关注盆腔放射性损伤治疗的中心,截至今日,我院结直肠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联合泌尿外科已成功开展该类手术9例,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不仅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刷新相关医学领域的“经验盲区”。
病情反复备受煎熬,患者苦寻“高效”治疗
这一次接受“最难外科手术”的患者是来自福建的陶女士。1年前,45岁的她不幸诊断为“宫颈癌”,她前期进行了常规的放化疗和免疫治疗,本以为痛苦就此终结。
然而,近2个月,她开始反复出现阴道排粪尿并伴肛门疼痛导致无法坐立与行走,这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生活。
陶女士用“睁开眼第一秒都是疼痛,闭上眼每一秒都是噩梦”来形容这般痛不欲生的煎熬和精神折磨。
辗转于国内多家医院诊治后,陶女士检查出“直肠-膀胱-阴道瘘伴妇科肿瘤局部复发”,随着病情的加剧,各种药物止痛无效。
据了解,此类疾病的治疗较为棘手,患者通常伴有顽固性漏尿漏粪、严重的感染及疼痛,止痛药缓解有限,长期的心理负担会导致精神抑郁。排便困难导致畏惧进食,继而出现营养不良、恶病质,形成恶性循环。患者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基于目前国内专业化诊治放射性损伤的医院较少且该类手术难度极大,国内外多数医生均束手无策。陶女士经多番咨询后,慕名前来我院放射性肠病专科就诊。
▲术前的MRI片显示:直肠与子宫、阴道融合,呈巨大空腔并与膀胱相通
优势学科强强联手,高效治疗提供新希望
基于陶女士病情的特殊性,我院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多轮药物治疗均收效甚微,如果“责任病灶”不切除,只能是姑息治疗尽量延长生存。
“我希望这次治疗可以彻底缓解我的疼痛”陶女士向结直肠外科三区王辉主任、马腾辉团队提出了自己的治疗诉求。
专业评估后,团队建议进行手术切除,这也是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希望。
经过多学科评估以及多模式预康复管理的术前准备后,12月底,我院结直肠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的王辉、马腾辉团队与泌尿外科的邱剑光、王德娟团队强强联合,进行了“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手术”,历时9.6个小时,出血仅150毫升,完整切除了病变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子宫、宫颈、阴道及受累的小肠、阑尾,并完成回肠代膀胱,降结肠经肛管拖出吻合(PE-Bacon手术)及预防性横结肠造口。
为患者在根治肿瘤、切除放射性损伤责任病灶的同时,也为今后恢复经肛门排便争取了的机会。
左右滑动查看
◁▷
▲手术标本图片
手术持续时间虽久,但由于使用了“腹腔镜技术”,创口小,术中出血量非常少。
“责任病灶”切除后,陶女士术后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并且可以很快下床活动并恢复进食,疼痛评分(NRS)也由术前的9~10分下降至术后1分。
▲多学科协作联合手术
术后第9天顺利完成“肛门成形术”,更好的缓解了肛门不适症状,为今后经肛排便争取了机会。
经过术后16天的精心治疗,陶女士顺利出院。
“手术后,疼痛好多了,生活质量极大的提升了”她开心地说。
目前已基本上可以正常饮食,心理负担大大降低,之前阴道漏尿漏粪的症状也没有了,也不需要依赖止痛药物,腹壁尿、粪双造口排泄功能也正常,病情大有好转。
期待半年后,陶女士返院复查,若评估恢复良好,将有机会实施关瘘手术并恢复经肛门排便功能。
多年来,在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已故学科带头人、国家道德模范提名奖王磊教授的带领下和传承中,科室积累了国内最丰富的放射性肠损伤诊治经验。科室先后牵头制定了首部《中国放射性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及《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并于2021年11月牵头全国多中心多学科专家成立了“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
持续致力于临床及医学前沿理论,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祝福陶女士~
本文指导专家
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王辉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科主任、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生物材料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转化与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学术成果:主要围绕消化道肿瘤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开展一系列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医工交叉途径,进行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与转化。主持省市科技课题项目10余项,在AdvancedScience、AnnalsofSurgery、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已授权专利近20项。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马腾辉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办公室副主任,放射性肠病专科副主任。
为中国放射性肠损伤诊治专家组成员、《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组织者与第一执笔人。
师从我国著名放射性肠病诊治先驱者王磊教授,长期从事结直肠癌及放射性肠损伤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自2008年起收治全国各地复杂放射性肠损伤患者1000余例,2000余人次。创新性开展“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近侧扩大切除-天河术”、“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改良Parks术”、“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PE-Bacon术”等技术。发表放射性肠损伤相关文章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信作者20余篇,发表于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DiseasesoftheColon&Rectum、CancerMed、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参与的“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研究获得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学术任职:
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执行组长
中国放射性肠损伤诊治专家组成员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秘书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青年专业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腹膜肿瘤专业组成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肠道保健分会常委
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普通外科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器官功能保护专业组成员
出诊时间:
中山六院放射性肠病专科门诊:周一下午
周三上午(雅和vip门诊)
泌尿外科邱剑光主任医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获第25期笹川医学奖学金资助赴日本研修,中山六院外科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兼)。
学术任职:中华泌尿外科学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泌尿外科学会微创外科学组成员,广东省微创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泌尿外科中西结合学会常委。
学术专长:从业以来一直专注于泌尿外科临床和手术学研究。足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及地市级医院,传播及推广其原创泌尿外科技术,国内知名青年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专家。
原创研究包括:
1、腹腔镜筋膜层面解剖学与层面外科手术学的提出、研究和发展;
2、侧卧斜仰截石位下CT预定位、B超修正定位的经皮肾镜术研究;
3、侧卧斜仰截石位单一体位下多镜联合治疗全程泌尿系疾病的研究;
4、无管化Y形回肠新膀胱研究;
5、膀胱尿道吻合的几何外科技术;
6、系统微创的提出、研究和实践;
7、泌尿外科临床诊治和随访工作的程式化、规范化研究;
8、腹腔镜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培训与推广。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上午(特需门诊)
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王德娟主任医师
泌尿外科副主任,小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小儿外科硕士、泌尿外科博士毕业,第七、八届广东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从事外科临床二十余年,熟练掌握泌尿外科各级手术。对治疗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各种先天畸形、肿瘤、创伤有一定经验。曾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费城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学习。
出诊时间:
周二下午泌尿外科
周四下午小儿外科
感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周佐霖医生对本文的支持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