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肠道有病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消化内科新“武器”上线
日前,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开展了两项新技术:小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使原本缺乏直观检查手段的小肠疾病无所遁形。
疾病科普
成年人的小肠长达5~7米,占消化道总长度的70~75%,它连接在胃和结肠之间,盘曲在我们的腹腔里,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的器官。以往小肠的检查只能依靠造影或CT/MRI的成像,缺乏直观的检查手段、漏诊误诊率高。小肠疾病的发病率低,却是消化疾病的诊治难点,经常表现为胃镜肠镜无法发现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梗阻。
武器一:小肠胶囊内镜
王女士因慢性腹泻入院检查,胃镜、结肠镜等检查都没有异常,会不会是小肠出问题成了她的心病。在胃肠功能检查室,大夫为她贴上接收信号的电极并佩戴数据记录仪,清水送服一枚“胶囊”后不久,王女士就可以进食和自由活动。当她通过实时监控画面看到了自己小肠内的样子时,感到十分新奇,还拿出手机录视频留念。12小时后,患者回到检查室。大夫发现小肠内仅存在散发的毛细血管扩张和极小的息肉,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肠疾病,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王女士服用的“胶囊”学名小肠胶囊内镜,是一次性胶囊状的无线检查工具,借助胃肠蠕动向前推进,自动拍摄肠道黏膜情况,图像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至患者佩戴的数据记录仪中。胶囊内镜目前为小肠检查的首选,其无痛无创、非侵入、无交叉感染的特点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贫血、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都是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最佳适应症。
武器二:双气囊小肠镜
李先生全身PETCT提示空肠和腹腔内淋巴结多灶代谢增高,考虑空肠来源的肿瘤性疾病。病灶隐藏在如此刁钻的位置,如何完成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主任张川教授利用双气囊小肠镜,在麻醉师和护士配合下为患者进行了经口入路小肠镜操作。内镜通过幽门后继续进镜约1.5米,终于显露了病魔的真身:多发成簇的白色羽毛状和息肉状隆起、部分肠管皱襞显著增厚发白,黏膜表面甚至可以见到扭曲增粗的血管。根据经验,这是典型的小肠淋巴瘤的内镜下形态。活检病理证实了这一判断,患者顺利转入专科进行治疗。
全麻下经口小肠镜检查
小肠镜类似加长版的胃镜或肠镜,它利用镜身外的外套管和气囊辅助装置,将小肠肠管如同套袖一般套在近2米长的镜身上。逐步向深部推进不仅可以看清病变,还可以完成活检、内镜下止血和部分病灶的内镜下切除。但小肠镜操作相对复杂,需要麻醉、检查时间长,需要充分评估后才可施行。
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优势,进一步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和小肠肿瘤的诊治中开拓创新,点亮消化道“盲区”。
消化内科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