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玩具磁力珠——儿外二科联合多科室创新术式化险情
华丽且具有魔力的小儿玩具磁力珠是小朋友喜爱的玩具,但极易引起误吞。单一磁力珠被误吞后多能自行由肛门排出,误吞2枚或多枚磁力珠可因磁力珠之间的相互吸引卡压位于其间的胃及肠管,使胃肠道相应部位发生缺血、坏死继而造成肠梗阻、穿孔或者内瘘形成。
近日,一名4岁男孩因持续性剧烈腹痛就诊于我科。入院15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家长认为是“胃肠炎”,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后有呕吐、发热,腹痛间断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行CT检查发现上腹部多发球形高密度影,考虑“小肠异物”,家属考虑异物为“磁力珠”,嘱患儿口服香油、蹦跳后出现持续性腹痛,患儿哭闹不止,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科。入院后急查立位腹平片:阅片可见中上腹偏右有19颗球形金属异物相连呈环状,符合磁力珠表现。立即请示马新生主任。马主任指出患儿病程长,估计肠管粘连重已穿孔,患儿腹痛剧烈,需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腹腔内所见令人大吃一惊,右上腹小肠粘连成团空肠近端二处穿孔,取出3枚磁力珠,探查腹腔及肠管未触及余磁力珠。术中在手术室协助下,C型臂X光透视可见,余下的16枚磁力珠位于中上腹,相连呈C形链状。马主任探查后考虑异物位于十二指肠内,纵行切开十二指肠后取出余下的16枚磁力珠。马新生主任耐心地将19枚磁力珠完全取出,现在面临三处高位肠穿孔,加上肠道已经糜烂,肠修补还是肠切除胃肠吻合,还是......,需要手术台上的医生马上做出决断。马新生主任综合考虑、分析利弊后,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冒着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风险,置空肠引流管和胃管,双层缝合三处裂孔。
据悉,高位瘘的病理生理变化较大,水电解质与营养的丧失较重,高位瘘常常为高流量瘘(>500ml/d)处理也较困难,死亡率高于低位瘘。同时,十二指肠瘘的流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胆汁与胰液,电解质丧失较多,肠液的刺激性、腐蚀性也较强。术后有较大的吻合口瘘风险,一旦出现吻合口瘘将危及生命。儿外二科的医护人员时刻不敢放松警惕,马新生主任带领科室人员每日查房并进行病情评估,指导进一步诊疗计划,向护理团队讲解护理时的注意事项。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在主任的带领下,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共同讨论学习,最终解决问题。术后第6日行上消化道造影判断是否出现吻合口瘘,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漏,没有出现吻合口瘘,大家伙终于松了一口气。通过儿外二科、重症医学科、营养科的共同努力,患儿饮食及营养状况良好,顺利出院。在这里,也特别感谢邯郸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及营养科等多学科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磁力珠小巧精致、闪闪发光,在它可爱的外表下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儿童认知力不足,极易当做糖果误吞。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将磁力珠经过身体的自然腔道(口腔、阴道、尿道、肛门等)塞入体内,造成严重后果。希望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切勿让小心磁力珠变成孩子的童年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