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沈振亚教授课题组项目喜获202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
主要完成人:沈振亚,张浩,杨黄恬,胡士军,刘盛,陈一欢,刘刚,曹楠,滕小梅,姬广聚
主要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创新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高居全球死因首位。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介入支架、外科搭桥等手段仅能改善心肌供血,却不能解决因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缺失和继发心室重构造成的终末期心衰,很多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细胞治疗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希望。但由于心脏器官的特殊性,细胞治疗存在疗效差异大、驻留与存活率低、移植后转归与在体功能检测难等瓶颈问题,限制了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
针对上述难题,项目组历经20载,围绕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体系、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创新点一:提供理论支撑
建立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新理论体系,为创新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创新了基于表观遗传的干细胞筛选与分化理论;阐明了心肌修复中优化炎性微环境的新机制;提出了心肌结构重构与神经重构同步干预新理念。
创新点二:突破治疗瓶颈
创建了细胞移植关键技术,突破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瓶颈:建立了新型的优质细胞制备技术;创建了移植微环境优化技术;创建了提高细胞驻留率与存活率的细胞移植系列新技术;开发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
创新点三:提高临床疗效
国内率先开展临床转化,应用创新技术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国内率先开展心脏疾病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应用创新技术显著提升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建立了心脏疾病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标准,在国内推广应用。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原心胸外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63年即开始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是国内较早开展心脏手术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学科常规开展各类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医学研究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心脏大血管疾病复合技术、微创技术、重症心脏病综合治疗技术。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干细胞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成为科室特色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是学科一大特色,学科在心血管疾病转化研究领域一直走在国内前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各类科研奖项18项。2017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上,学科连续三年排名心血管外科全国第六。2020年度STEM排行榜上,学科排名全国第五。
据悉,苏大附一院已五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血液科;2017年,骨科;2016年,血液科;2004年,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