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开展苏州首例消化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息肉切除术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由于胆囊息肉存在癌变的风险,因此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胆囊切除手术。但是胆囊毕竟还有着储存胆汁、免疫和一些未知功能,并且微创再小也会在腹部留有疤痕,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日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微创诊疗团队成功开展了苏州市首例消化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息肉切除术。在胃镜下即可完成手术,不仅切除了息肉、保全了胆囊,还不留伤疤,受到了患者的连连好评。
患者沈女士今年38岁,在两年前体检中发现了胆囊息肉,B超下息肉大小超过了1公分,有11*8mm,已达到手术指征。沈女士对手术犹豫不决,医生建议需定期随访观察。今年7月份,沈女士再次做了腹部B超,发现息肉逐渐变大,有12*5mm,这下沈女士有点坐不住了。胆囊息肉逐年变大,且有癌变的风险,沈女士决心将这颗“定时炸弹”及时处理,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沈女士思虑再三,最终她来到了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李锐主任的门诊上进行咨询。
李锐主任综合评估了沈女士的检查结果,向其推荐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息肉切除术。沈女士经过慎重的考虑,接受了李锐主任的方案。术中,李锐主任通过胃镜方式由口腔入胃部,再在胃窦上开口进入腹腔,找到胆囊后又在胆囊上开口进入胆囊内部,找到息肉后成功切除,整个过程仅仅一小时。术后,沈女士很快就恢复了饮食,5天后顺利康复出院。
李锐主任介绍,区别于腹腔镜需在腹部打孔进入体内,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息肉切除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是使用软式内镜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切口在体内,体表不留疤,创伤小,恢复快。该项技术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胆囊,降低胆囊切除潜在手术及术后发生胆道功能障碍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降低癌变风险,并获取息肉的病理学诊断,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或随访策略。李锐主任提醒,胆囊息肉恶性病变约为7.3%,经自然腔道切除的胆囊息肉倘若病理提示恶性,还需进行进一步治疗。
据了解,胃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目前在国内仅有少数单位能够常规开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苏州地区第一家开展此类治疗手段的医院。未来,医院消化内镜微创诊疗团队将继续为患者提供更加一流、精准的诊疗服务,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新闻链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微创诊疗团队组建于2009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POEM)等新技术。团队自主创新的国产尼龙圈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术、“黏膜桥”法ESD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5年来,团队相继申请到省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临床研究高质量文章30余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二等奖各一项,苏州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主译(审)专著4部。参编国家级指南/共识8部。此次成功开展苏州首例消化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息肉切除术,也标志着团队在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层面又迈上了新台阶。
团队学术带头人李锐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隧道技术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ESD医师培训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肿瘤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兼消化道早癌学组组长,苏州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技术特长:食管、胃、肠道疾病的内镜诊断和微创治疗。
部门:党委办公室消化内科作者:邱浣敏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