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二医技术】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首例!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颤脉冲消融术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开展
12月31日,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蓝子深主任团队成功实施了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首例、广西首批革命性的心脏手术——心腔内超声导管(ICE)引导下的脉冲消融治疗房颤,此次开展的微创手术治疗房颤更加安全,快速高效,是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又一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医院心脏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新福音。
患者63岁,长期饱受房颤的困扰,既往明确诊断“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脑梗死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明确诊断“卒中后抑郁症”,蓝子深主任带领团队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认为该例病人因为既往房颤发作已导致卒中,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不佳,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法抑制房颤发作,且长期房颤导致病人的左心房出现增大的现象,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是理想治疗的策略,早期节律控制策略可有效减少心房重构,预防房颤相关死亡、心衰、卒中,且在延缓房颤进展、减少房颤相关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经过缜密的术前讨论、方案制定,与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沟通后决定对该例患者进行房颤脉冲消融术,让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手术过程中,蓝主任借助三维系统和心腔内超声导管的完美结合,首先通过血管插入超声导管,利用超声技术排除心房血栓和术前心包扫描,然后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完成房间隔穿刺,构建左房通路,送入标测导管构建心脏的三维模型。然后在三维模型的指引下,将消融标测导管精确地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过释放脉冲能量,成功消除患者心房内触发房颤的异常电位,患者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整个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过程极低射线,做到真正的安全绿色电生理,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通“绿色通道”,并且手术仅历时一小时左右,患者术中体验良好,术后恢复快,无不良反应。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引进这项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腔内超声导管引导下的脉冲消融治疗房颤,是医疗技术进步的典范。这项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也为心脏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医院的心脏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他们致力于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
01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显著增加患者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国房颤人群已超过1000万,房颤每年导致卒中的患者有52.5万,此类疾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02
什么是心腔内超声指导下房颤脉冲消融术?
心腔内超声导管引导下的脉冲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心腔内使用超声导管,医生能够实时监测和构建心脏的三维结构,精确地定位到引起房颤的异常电生理活动区域。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在极低X射线的情况下,安全、准确地引导消融导管到达目标位置,同时房颤脉冲消融技术(PFA)脉冲电场消融术是房颤导管消融领域一种全新的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高压脉冲电场,造成细胞不可逆的电穿孔,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与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房颤脉冲电场消融安全性更高,具有一定的组织选择性,能显著减少心房食道瘘、肺静脉狭窄、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脉冲电场消融手术时间短、多点同时放电,每次放电仅需2-4秒,效率高,与其他消融方式相比,能将整体手术时间缩短一半,患者术中痛感减少,手术流程更简单,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房颤治疗的又一把利剑。
专家简介
END
核发|吴天俊
审核|张莹珺韦瑞文
文图|黄弋潇
编辑|陈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