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危重症产妇
2月10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内,35岁的杨女士(化名)在家属的陪伴下,带着康复的喜悦顺利出院。此前,她产后出现重症肺炎、大面积脑梗死伴昏迷、急性左心衰、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等危重病症。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团队联合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成功攻克救治难题。
1月2日,35岁的杨女士(化名)在县级医院因孕期多次出现子痫,紧急行剖宫产术。产后,杨女士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氧合下降、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随即出现意识障碍,情况十分危急。面对这一紧急状况,当地医院迅速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并立即将患者转往市级医院。杨女士在市级医院被诊断为:重度子痫、急性左心衰肺水肿、重症肺炎、脑梗死、急性肾损伤,接受一周的治疗后,为了确保危重症产妇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救治,患者于1月9日在当地医院ICU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护送下,带着气管插管转运至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接受进一步救治。
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主任陈金兰接到患者转运通知后,第一时间做出了工作部署,与科室护士长谢霞组织成立医护一体化诊疗小组做好接诊准备。尽管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的医护人员已经成功救治了多例危重症孕产妇,但面对杨女士的病情,他们依然感到情况复杂棘手。患者神志昏迷、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并且正值产褥期,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救治患者生命设置了重重关卡。
陈金兰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后,迅速制定了诊疗计划;谢霞则带领床旁护士详细交接了患者护理要点,并指导了护理计划的制定。与此同时,医务部组织了心血管外科、产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病学科、输血科、药学部、放射科、检验医学科等多个学科,形成强力后盾。MDT团队充分利用了各学科的优势,协助开展救治工作。
由于严重感染,患者双肺大量渗出成“大白肺”,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已达到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指征。而患者处于产褥期,ECMO置管易并发感染,救治团队权衡利弊决定先不予ECMO支持,予调整呼吸支持策略采取保护性通气、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积极抗感染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同时加强脑保护和心、肾功能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患者的病情起伏不定。
1月13日,患者仍持续高热,血流动力学虽尚稳定,但氧合状况依然不理想。团队继续实施呼吸支持、抗感染、脱水、抗炎、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1月14日,患者肺部感染略有改善,但意识仍未恢复,行液体负平衡管理,积极脱水减轻脑水肿;1月16日患者肺部情况反复,渗出增加,继续予俯卧位通气……救治过程中,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共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患者得到最优化的治疗。
经过连续多日的奋战,1月18日,患者终于有了意识,但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1月19日,成功撤离呼吸机改为鼻导管给氧,为后续高压氧治疗和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细致护理与康复,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感染指标显著下降,脑、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恢复,肌力改善,达到出院标准。
近两年,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成功救治多例危重症产妇,从惊心动魄的肺高压危象,到罕见而凶险的羊水栓塞,再到令人棘手的重症肺部感染、脓毒血症等复杂病例,科室急危重症孕产妇成功救治率达到了100%。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医护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离不开医护技团队紧密合作、精准施治与精细护理;离不开家属的理解信任与精神支持;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与智慧凝聚。同时,这也展现了分级转诊绿色通道的高效运作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救治理念,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最有效的救治。展望未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
来源: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作者:曾雅琳周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