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成功穿刺一例下肢隧道式PICC导管
2023年6月7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静疗团队完成了首例下肢隧道式PICC导管,为该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血管通路保障。
该患者因颈部包块就诊,检查发现纵膈肿块,拟行化疗,经过科室静疗团队的讨论后,为患者进行下肢的PICC穿刺,考虑下肢穿刺靠近腹股沟,不易固定易脱管。经科室静脉管理小组讨论后,决定采用国内比较先进的隧道式PICC置入术。
隧道式PICC是在常规PICC置管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皮下隧道,利用隧道针将PICC导管从血管穿刺口引出至导管皮肤出口。PICC导管在皮下隧道中穿行,使得血管穿刺口与导管皮肤出口错开一定的距离,可以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
由于一些限制条件,如预置管静脉管径过小、血管解剖位置不佳、皮肤极度松弛等因素,导致许多患者不能顺利地置入PICC或置入后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风险过高,而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由肿瘤专科护士吴红梅、杨航两人合作为患者先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右侧股静脉PICC管路置入,穿刺、送管、固定后,然后在原有穿刺点下方打麻药,切隧道口,做隧道,考虑患者下肢活动及固定方式,特意选择将导管前端开口于大腿中间部位,故隧道长度为9cm,然后穿过隧道,接PICC导管,导管顺利通过隧道,再修剪导管外露长度,隧道式PICC置入术顺利完成。
隧道式PICC
隧道式PICC是指一种全封闭的输液设备,与传统的插管方式不同,它是通过一个类似管道的设备,将输液管道从皮肤下面穿过到静脉内。
隧道式PICC相比传统的静脉置管方式,有以下优点:更加安全、舒适,疼痛感明显减轻,可避免插管时的细菌感染等。因此在临床上,隧道式PICC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更为受欢迎的静脉置管方式。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静疗团队(IVteam)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静疗团队(IVteam)是专业的静脉导管通路管理队伍,拥有PICC专科护士9人、肿瘤专业医师2人、肿瘤专科护士2人、院感护士1人、院感医生1人。团队始终以“管路规范,静疗安全”为宗旨,不断学习、探索国际国内最新静脉治疗理念和技术,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治疗。
团队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隧道式导管(CVTC)、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穿刺术、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术、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植入术等先进、多元化静疗技术,为肿瘤患者化疗、营养支持、脱水治疗、其他抗肿瘤治疗提供安全、高效、稳定的静脉通路。
团队从患者最初的输液治疗方案的确定、最佳血管通路的建立,到静脉导管的维护、宣教及随访,都持续进行了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团队成员还承担了医院PICC门诊工作,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文章来源: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