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医者红】重获“心”生!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
6月8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律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患者杨大叔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康复出院。该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衰患者器械治疗的技术空白,开启了对心衰患者综合性诊疗的新篇章。
55岁的杨大叔是一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频发室早室速患者,近十余年来反复多次住院治疗。特别是今年四月份开始出现快速房颤,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评估杨大叔身体状况后,经过多次讨论、术前准备及多学科会诊,5月30日,对他进行了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房室结消融术。术后杨大叔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好转(EF值从术前25%升高至38%,QRS波宽度从178ms下降至141ms),运动耐量明显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心血管内科主任许放华指出,该患者患慢性心衰10余年,症状迁延不愈,心脏彩超提示LVEF25%,心电图QRS波宽度178ms,提示心脏收缩功能极差,且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病情已进入心力衰竭终末期阶段,药物治疗已无法控制心衰症状,生活质量极差,且猝死风险高。行房室结消融术打断快速房颤下传对心功能的影响,因此使用CRT-D治疗,可能是该患者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心力衰竭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对于心衰的治疗可大致分为两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不能阻止很多心衰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对于经历过药物治疗后心衰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患者来说,可以考虑非药物治疗的方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非药物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传导通路异常的心衰患者的心脏恢复“正常同步”的状态,从而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同步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存在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一旦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它能在数秒内识别并发放电击进行电复律/除颤,有效的预防由于室速或者室颤导致的心脏性猝死。该手术无需全身麻醉,术后恢复快,是目前针对伴有左右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严重心衰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心衰患者重获“心”生的另一选择。
CRT-D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起搏电生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重度心衰和心源性猝死治疗方面迈上了新台阶。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给更多的严重心衰患者带来“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