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院区动态丨“80后”肠镜发现结肠早癌 专家:早检查早治疗真的能“救命”
今年5月29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器官,它主要负责吸收营养、排出毒素,并掌管着人体近70%的免疫功能,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目前,我国肠道癌症呈现高发趋势,且日渐年轻化,关注肠道健康已刻不容缓。
成功“拆弹”切除结肠早癌
43岁的市民何先生(化名)担任公司部门经理,经常应酬喝酒,最近1个月感到下腹隐痛不适,到朝城路西院区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内镜医生发现其乙状结肠长了一枚大小约2.5*2.5*3.0cm的粗长蒂“息肉”,表面充血,活检病理诊断“绒毛管状腺瘤,部分腺体较增生”,符合内镜下治疗指征,当即对肿物进行了切除处理。几天后病理提示“绒毛管状腺瘤,表面少数腺体增生显著,考虑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但庆幸的是发现较早,之后只需每3~6个月复查肠镜检查。
结肠“早癌”规范诊疗、精准施治
乔月芹主任解释,上皮内瘤变指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正常细胞极性丧失、细胞核不规则深染核浆比例增高和核分裂活性增加的一种癌前病变,可以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是上皮恶性肿瘤发生前的特殊阶段,发展成为浸润癌的可能性很大。2006年WHO正式提议用“上皮内瘤变”替代“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是具有恶性特征的黏膜病变。
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结肠早癌,应进行规范化评估。对于直径大于3cm的应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而直径小于3cm者可以先尝试经内镜切除肿瘤后再根据病理决定下一步治疗。目前,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切除病变,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从而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花费少、创伤小,恢复快等很多优势,已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如果息肉切除后病理仍明确为HGIN,可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只需每3~6个月复查肠镜检查,不需要行二次手术、根治性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患者的损伤。
高危人群要提前筛查消化道早癌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们应重视结直肠癌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如果能在结直肠癌早期就发现病变、早期治疗,则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此,乔月芹主任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筛查息肉,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是预防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则。超过3个月以上的腹泻、便秘、腹部不适患者需要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更应该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一旦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在肠镜下将其完整切除,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文/西院区消化内科吕述静
采编/西院区宣传科傅翔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叶梓李海凤